包括12属55种。弯嘴犀鸟属Tockus分布于非洲,有14种:白冠弯嘴犀鸟Tockus albocristatus、黑弯嘴犀鸟Tockus hartlaubi、红弯嘴犀鸟Tockus camurus、蒙氏弯嘴犀鸟Tockus monteiri、红嘴弯嘴犀鸟Tockus erythrorhynchus、黄弯嘴犀鸟Tockus flavirostris、南黄弯嘴犀鸟Tockus leucomelas、杰氏弯嘴犀鸟Tockus jacksoni、德氏弯嘴犀鸟Hornbill Tockus deckeni、冕弯嘴犀鸟Tockus alboterminatus、南非弯嘴犀鸟Tockus bradfieldi、斑尾弯嘴犀鸟Tockus fasciatus、亨氏弯嘴犀鸟Hornbill Tockus hemprichii、黑嘴弯嘴犀鸟Tockus nasutus。
分类介绍灰犀鸟属Ocyceros分布于南亚,有3种:印度灰犀鸟Ocyceros griseus、斯里兰卡灰犀鸟Ocyceros gingalensis、灰犀鸟Ocyceros biostris。
斑犀鸟属Anthracoceros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有5种:印度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黑斑犀鸟Anthracoceros malayanus、白嘴斑犀鸟Anthracoceros marchei、黑嘴斑犀鸟Anthracoceros montani。冠斑犀鸟体长74~78厘米。嘴上具有大的单峰盔突,颜色为腊黄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内部为海绵状结构,很轻。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块显著的黑色斑,盔突的两侧也各有一块黑色斑,从中部斜向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块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幼鸟盔突上的黑斑极不明显,仅为灰黑色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加,黑斑也逐渐明显和扩大。另外雄鸟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鸟要大得多,从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处,而雌鸟在盔突的背面几乎没有黑斑。雄鸟的头部、颈部、背部、包括两翅和尾羽为黑色。头部、背部和两翅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尤其是翅膀上更为显著,翅膀的边缘为白色并杂有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外侧尾羽上具有宽阔的白色端斑。颏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基本相似,但体形稍小。眼睛大而美丽,虹膜为红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肤雄鸟为黑色或为紫蓝色,雌鸟为白色或肉白色。喉侧的裸露斑块为肉色;跗跖和趾铅黑色。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国、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等地。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叫声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很象一架飞机,所以俗称“飞机鸟”。它主要以榕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蜗牛、蠕虫、昆虫、鼠类和蛇等。吃食的时候,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兽骨等食物残渣,则从胃中反吐出。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悬崖绝壁上的石洞、石缝或者树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连续几年使用。石洞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径为60厘米左右,巢中铺垫有松树叶、杂草、羽毛等。巢的直径为27厘米,深度为13厘米。每窝产卵2~3枚。由雌鸟在洞口封闭的巢中孵卵。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犀鸟属Buceros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有3种:马来犀鸟Buceros rhinocero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棕犀鸟Buceros hydrocorax。双角犀鸟是我国所产犀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达120厘米左右,嘴峰30厘米,翅50厘米。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喜林中沟谷地带。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主要在树上觅食,有时也到地上觅食。繁殖期间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盔犀鸟属Rhinoplax仅盔犀鸟Rhinoplax vigil,分布于东南亚,脸部裸露,尾羽极长,近2米。
小盔犀鸟属Anorrhinus分布于东南亚,有3种:白喉犀鸟Anorrhinus austeni、锈颊犀鸟Anorrhinus tickelli、凤头犀鸟Anorrhinus galeritus。白喉犀鸟体长88厘米。嘴像粗大。成体背部为深棕灰色,腹部浅棕色;喉部白色,飞翔时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两边的尾羽为白色。次级飞羽的下半段为淡黄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黄色斑点。雄鸟的像为黄色。雌鸟的喙为暗棕色。眼脸为蓝色,喙上方的盔突不明显。 留鸟。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高可至海拔1500米,主要吃热带多肉质的果实,也捕食昆虫、小鸟等动物。营巢于树洞中,繁殖期间雄鸟以泥将雌鸟封于树洞中,仅留一孔,由雄鸟觅食喂雌鸟和雏鸟。国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广西南部边缘。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冠犀鸟属Berenicornis仅1种,即白冠犀鸟Berenicornis comatus,分布于东南亚,脸裸露,呈蓝色,头具白色羽冠,体黑色,尾白色。菲律宾犀鸟属Penelopides分布于菲律宾群岛,有6种:吕宋犀鸟Penelopides manillae、民都洛犀鸟Penelopides mindorensis、棕尾犀鸟Penelopides panini、萨岛犀鸟Penelopides samarensis、棉兰老犀鸟Penelopides affinis、白颊犀鸟Penelopides exarhatus。均很稀有。
皱盔犀鸟属Aceros分布于东南亚,有5种:棕颈犀鸟Aceros nipalensis、皱盔犀鸟Aceros corrugatus、白头犀鸟Aceros leucocephalus、扭嘴犀鸟Aceros waldeni、苏拉皱盔犀鸟Aceros cassidix。棕颈犀鸟全长约120厘米。雄鸟头、颈、胸部羽毛棕色;眼周淡蓝色;喉部皮肤亮腥红色。背、翅黑色,具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先端白色。尾羽基部黑色具绿光泽,下半部为白色。腹部、两胁及肛周为棕红色。嘴蜡黄色长而大,上嘴有宽黑斑纹。脚为带棕或绿的黑色。雌鸟两翅和尾羽带有白色,羽衣除头和羽冠外均为黑色而具绿色光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拔600~1800米山地森林中,在树洞内营巢。常成对或10多只集结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榕树果等肉质野果为食。我国分布罕见,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南端及西藏东南部有分布记录。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冠皱盔犀鸟属Rhyticeros分布于东南亚,有5种: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Aceros undulatus)、拿岛皱盔犀鸟Rhyticeros narcondami、松巴皱盔犀鸟Rhyticeros everetti、淡喉皱盔犀鸟Rhyticeros subruficollis、蓝喉皱盔犀鸟Rhyticeros plicatus。花冠皱盔犀鸟全长约105厘米。雌雄两性的背、两翼及腹部均为黑色,但雄鸟头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红的丝状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显的黑色条纹。雌鸟头颈黑,喉囊蓝色。成对或小群生活在森林上空,鼓翼声沉重。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南部的盈江采到标本,也可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噪犀鸟属Bycanistes分布于非洲,有6种:噪犀鸟Bycanistes bucinator、笛声噪犀鸟Bycanistes fistulator、银颊噪犀鸟Bycanistes brevis、黑白噪犀鸟Bycanistes subcylindricus、褐颊噪犀鸟Bycanistes cylindricus、白腿噪犀鸟Bycanistes albotibialis。盔噪犀鸟属Ceratogymna分布于非洲,有2种:黑盔噪犀鸟Ceratogymna atrata、黄盔噪犀鸟Ceratogymna el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