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aoqing
[外文]:emotional expression
情绪的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进化论的奠基人C.达尔文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对人和动物的表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这是研究表情的第1部经典著作。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的表情在发生上有共同的根源。原始人的表情具有生存适应的价值,例如,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等是人类祖先搏斗中的动作成分,后来通过遗传而保存下来。直到现代,人类用表情传递非语言的信息,还仍然具有适应的意义。1971年C.E.伊扎德用8种基本表情的照片,对欧美和亚洲8个国家的被试作情绪归类测验,即让被试按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分别把照片归在兴趣-激动、愉快-欢乐、惊奇-吃惊、烦恼-痛苦、厌恶-轻蔑、生气-狂怒、羞愧-羞耻、害怕-恐怖等8类中,结果显示,归类的相关很高。这表明,人类的基本情绪,如喜、怒、哀、惧等的表现具有全人类的性质。表情的全人类性就是其生物适应价值的体现。
但是,人类的表情并不都是遗传的,也不仅具有生物适应的价值。它明显地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成为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手段。对盲人面部表情的研究表明,盲人面部表情和正常人相似,但表情的程度和范围与正常人不同,先天盲者的表情与正常人的差异较大,后天盲者与正常人较为接近。这说明,表情兼有习得和非习得的性质。
近年关于表情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使人们对表情的习得性和非习得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说明。研究指出,人类面部表情有先天的基础,它是天然发生的情绪的组成部分。人在产生情绪时,面部肌肉运动和血管变化向中枢神经系统的反馈,可以向自主神经系统传递冲动,激发身体的反应,同时也强化了情绪体验。P.埃克曼1983年的研究表明,在被试模仿他人的表情时,可以记录到自主神经系统(心率、皮温、皮电)的变化,同时被试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表现、身体反应和情绪体验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类表情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
面部表情是情绪在面部的表现,它是情绪表达的主要通道。在婴儿学会说话以前,或人的面部表情是婴儿认知和学习的主要来源;婴儿本身的表情是他们传达意愿和需要的主要手段。婴儿和成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表情这一媒介进行的;通过感情的传递,发展着儿童的社会行为和儿童、成人的相互关系。成人在社会交往中,面部表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由于面部表情在人类具有习得的性质,所以它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既可以夸大也可以抑制;既可以掩盖也可以伪装。演员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模仿,真实地体验所刻画的角色的感情。
每一种情绪都有特定的面部肌肉活动模式(见图)。
近年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可以用额眉部、眼鼻部和口唇部的变化来标示。每一种具体的情绪都是这 3个部位肌肉运动的不同组合构成的。1978年和1979年埃克曼和伊扎德分别对面部 3个区域的肌肉运动以不同的情绪分别进行标定,从而组合成兴趣、愉快、惊讶、悲伤、愤怒、厌恶、惧怕、痛苦和轻蔑等基本情绪。例如,愉快情绪:额眉部放松,眉毛稍下降;眼鼻部眼睛眯小,面额上提,鼻面扩张;口唇部嘴角后收、上翘。这 3个部位肌肉运动的组合就构成一个愉快的面孔。对于每种情绪来说,可能在面部某一部位的变化起着主要标示的作用,如惊奇时嘴巴张开,眼睛睁大;悲伤时双眉外梢下降,嘴角下降;愤怒时皱眉纵鼻,口部张大呈方形等等。研究还表明,通常左侧脸比右侧脸的表情更丰富。这是因为大脑右半球更多地参与情绪信息的处理。研究还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体现在每一种具体的情绪中。例如,羞愧时因血管舒张而脸红,恐怖时因血管收缩而苍白。埃克曼的新近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每种情绪模式都与特定的身体反应相联系。例如愤怒与惧怕都引起心率上升;而且通过测定皮肤温度能够把上述两种情绪区分开来:愤怒时皮温上升;而惧怕时则降到正常水平以下。
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语言的音调和节奏速度等方面的表现。言语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达情绪信息的手段。例如,喜悦时音调高,言语速度较快,语音高低差别较大;悲哀时音调低,言语缓慢,语音高低差别较小,声音断续;愤怒时声音高而尖,且在颤抖。此外,人还能用词来标记自己的情绪,说出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是言语表情的更直接方式。
身段表情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表现。用以表达情绪的身体动作,以手和脚为主,尤以手的动作为主。如快乐时手舞足蹈;惧怕时手足无措。身段表情的研究也以手势为最多。有人研究了手的姿势表达情绪的有效程度,以及从照片与影片中判断演员的手所表示的情绪。一般被试根据手的姿势能够比较容易识别各种不同的表情。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身段表情相互联系,共同传递情绪信息。根据这3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人的情绪。但是,由于情绪可以为主体所控制,所以把表情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 3方面结合起来,才是识别情绪的可靠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