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岛唯一一所土生土长的“双一流”建设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国家海洋科教事业发展、助力青岛社会经济腾飞为己任。共生、共荣、共赢的良性互动使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始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9月28日出版的《青岛日报》,刊发学校党委书记田辉的寄语,并以专版的形式介绍学校发挥人才支撑、科研尖兵、蓝色智库等优势,为国家海洋事业和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田辉: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这座海洋名城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海洋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交流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学校将坚持立足青岛、扎根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着力打造校地融合互动发展的样板,为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月28日《青岛日报》教育特刊
中国海洋大学:
奋力书写与青岛共立潮头的发展新篇章
破冰深远海,耕牧“新粮仓”。锚定在黄海冷水团中的“深蓝1号”犹如襁褓一般,“呵护”着游弋其间的三文鱼。今年夏天,第一批来自黄海的深海三文鱼“游”到了百姓餐桌上。
黄海冷水团海域的“深蓝一号”网箱
三文鱼属冷水鱼,我国因夏季海域水温较高和技术装备限制,只能望洋兴叹。而我国黄海存在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面积接近一个山东省的陆域面积。2012年初,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董双林教授团队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设想。如今,有着两个足球场大小、重1500吨的八角网箱,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鲑鳟冷水鱼类的世界性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海洋药物研发情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八旬高龄仍致力于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作为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还组建了我市第一个“四不像”创新型研究机构,加速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崛起,让“海济苍生”的梦想之路愈走愈宽。
李华军院士(左三)在施工现场
辽阔的大海上,海洋石油平台矗立其中。风吹日晒、海浪侵蚀、潮涌影响,平台依旧安全稳定,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团队构建起的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他们研制的新型海岸结构,推动了我国近浅海油气田的低成本、高效开发。
……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中国海洋大学,就是青岛探向大海的一座桥头堡。
人才支撑:海大博士近半数留青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海洋大学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生源,成为青岛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库与孵化器。许许多多致力于现代海洋、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等产业和行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
2017-2021年,学校共培养毕业生33361人,其中本科生18446人,硕士生13245人,博士生1670人,留青率约40��特别是博士留青就业的比例占博士毕业生人数近一半。海大培养的人才,与这座城市发生了许多共融共生的故事。
中国海洋大学怎么样(中国海洋大学在北京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