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为齐桓公提出的。
齐桓公利用这个政治口号达到了称霸的目的,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
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有人质疑为后人托名。
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的故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尊王攘夷的故事还得从春秋时期说起。
自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大权旁落,北边的山戎和南边的蛮夷也就是楚国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周平王无力应对,齐桓公横空出世,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周王朝。
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相当的有魄力,任人唯贤,早早就显露其霸主风范。
尊王攘夷就是在其管仲建议下提出的,言简意赅,就是尊崇周天子,排斥外夷,维护周天子统治。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公元前651年,周天子封齐桓公为诸侯长,第一位春秋霸主就此出现。
在齐桓公做春秋霸主的这段时期,时局动荡,各诸侯国也是蠢蠢欲动,希望打破周天子统治,但齐桓公的几个壮举却阻滞了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公元前663年,北边的游牧民族攻打燕国,视周天子如无物,于是齐桓公率军将山戎驱逐出境,挽救了燕国。公元前661年,山戎又入侵邢国,毁了都城,齐桓公再一次率军击退了山戎。齐桓公还曾攻打楚国,使其向周天子纳贡,楚国因此还和齐国结成盟国。所以纵观齐桓公这几次尊王攘夷的对外战争,大大加深了其他诸侯国的对齐桓公的敬佩程度,还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都臣服于周天子的统治下。
时势造就英雄,齐桓公的历史举动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齐桓公利用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其他诸侯国,同时又帮周天子巩固政权,都与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分不开的。
不过这也是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励精图治,改革军队,发展经济产生的效果。所以国家的强大与改革分不开,经济建设才是首要位置,只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支撑国家军队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力,免受外来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