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退山)中国1949年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字简化运动显露出极大的随意性。据《亚洲周刊》2008年6月28日毛峰《日本汉字镜子映照两岸繁简之争》载:原来“登”字旁的繁体字一律简化为“丁”字旁,但因邓小平对按此规则简化的“鄧”字十分不满,结果作为特例改成了沿用至今的“邓”字。此文另载:在一次政治局讨论汉字简化的会议上,有人对“葉”字被简化为“叶”大为不满,觉得完全失去了“葉”字本身的表意性。这时叶剑英发话说:“我看简化的不错嘛”。周恩来说:“既然叶帅本人都没有意见,就定下来啦”。(引自《亚洲周刊》2008年6月28日毛峰《日本汉字镜子映照两岸繁简之争》)
这两段逸闻虽没有直接证人,但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文改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叶籁士《简化汉字一夕谈》(语文出版社, 1995 年)一书的记述来看,当年汉字简化委员会在汉字简化工作中的随意性之大的确令人咋舌!
叶籁士《简化汉字一夕谈》明确记载:当年国务院讨论简化字,有人反对将“葉”简化为“叶”,周恩来问身旁的葉季壮对这个字的简化有什么看法。葉季壮说,“叶”笔画简单,好写好认,同意将“葉”简化为“叶”,周恩来说姓葉的都同意这样简化了,大家就通过吧,于是这个简化字就这样通过了。
……
只因为“姓葉的都同意这样简化了”,就通过了!“葉”从此就成了“叶”!可见,汉字简化的随意性之大!
作为文字改革的关键人物和操作者,叶籁士记载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叶籁士(1911~1994)江苏省吴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死。生前曾任中国左翼世界语者联盟(简称“语联”)负责人,上海世界语者协会机关刊物《世界》编辑,华东新闻出版处副处长,华东新华书店编辑部主任,华东人民出版社社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辑,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顾问,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很多人把病根找到中国语文的身上。早在1920年左右就有人打汉字的主意,但囿于时局,迟迟未能施行。1949年10月1日,新生政权的成立预示着汉字改造的关键条件已经具备,机不可失!这帮人便迫不及待地上下串通,匆忙于同月(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汉字改造从此被提上议事日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次年(1950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马叙伦任主任委员,吴玉章任副主任委员,叶籁士为当时的12位委员之一。
1952年12月,叶籁士调任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辑,其在任期间曾利用手中有限的权力力排众议,首先在党媒——人民出版社将汉文竖排改为横排。
早在1937,叶籁士就私自将其主编的《语文》月刊采用横排左起形式,但和者寥寥。自1949年以来,首都北京汉字改革呼声甚高,1952年底,叶籁士凭借多年来鼓吹改造汉族语文的名声被高层召至北京,任人民出版社第一副社长兼第一副总编辑。此时叶籁士“大权”在握,便不失时机地提出其汉字横排倡议。此举无一例外地遭到多方批评,有关部门和著作界、文化界多数学者认为,从汉文书写习惯和以右为上、以右为尊的中国文化精神而言,横排左起不符合汉字阅读习惯和传统精神,不能随意改变。何况当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斯大林全集》以及其他出版物,几乎都是竖排本,其他出版社也很少用横排形式的。但叶籁士固执己见,连续在社内社外展开政治公关,最终获得了胡愈之、叶圣陶等出版总署领导的支持。叶籁士见状,遂趁火打铁,迅速报请中央批准,横排左起法先在其把持的人民出版社试行,之后利用行政力量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
1954年1月,叶籁士调中央宣传部,从此离开了出版界;次年,即1955年,叶籁士被任命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以后又任文改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等职;195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增加了葉恭绰、葉圣陶等委员,其中,葉恭绰为常务委员,葉籁士为秘书长。弼怎么读(康熙字典多少画)十画的繁体字有哪些(康熙字典10笔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