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的移情反应
教学移情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敏感地觉察他们的知觉并体验其感情。
教学移情对课堂行为具有很大作用。当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移情理解时,学生就会参与更多的课堂行为,获得较高的成就,形成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增多。
具有较高水平移情理解的教师显示出如下行为:
(1)与学生讨论较多;
(2)更多地采纳学生的意见,并利用教学中存在的相互作用;
(3)对学生的情感反应较多;
(4)表扬学生较多;
(5)讲话更和谐一致;
(6)更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要。
2. 移情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何作用
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情感。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自信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发展的。
因此,幼儿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很密切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向幼儿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父母教养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有影响
3、家庭教养方式及内容对孩子有心理的影响
4、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3. 幼儿移情的表现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为前提的。
移情是幼儿道德认识发展的主要方面,由此产生的同情心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具体体现。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结合。
4. 幼儿的移情反应有哪些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移情的作 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移情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所以,移 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
(2)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在社会生活和交注中对于他们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识別能力越来越 强,而且移情能力也逐渐增加,能够开始换位思考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体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需要,这些能力促使儿童在生活和交注中能够更多地表现出助人、 分享及其他亲社会行为。
5. 幼儿的移情反应包括
依赖,依代表依靠,赖代表一种懒惰心理,是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一种心理生理过程的依赖性。外来物质引入人体,引起特定的心理生理变化,使个体对它产生心理上的嗜好和(或)生理上的瘾癖,非要经常应用不可,否则便无法解除心理上的渴望,或不能避免不舒适的躯体反应──戒断症状。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6. 幼儿的移情反应是什么意思
霍夫曼在大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勾画了如下的道德移情发展的四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globle empathy)。约在个体出生后第一年的婴儿期。个体不能意识到别人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一个人,但通过最简单的情绪唤起方式仍能体验到他人正在遭遇的不幸,并显得就像自己也在遭遇不幸一样。例如,在研究中观察到,看到有个孩子摔了一跤而哭泣时,一位11个月的女孩似乎也马上要哭出来了,接着她一面咬着自己的大拇指,一面把头往母亲怀里挤,似乎是她自己在遭受伤害和经受痛苦。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egocentric empathy)。约在2 岁左右。儿童能区分自我与他人,能分别形成自我的表象和他人的表象,这使普遍性移情发生变化。这时,儿童己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意识到是他人而不是自己遭到了不幸,但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不清楚的,并认为是与自己一样的。如在研究中观察到,一名1 岁半小孩看到自己的伙伴哭泣时,会拖着自己的母亲去抚慰他,尽管伙伴的母亲也在旁边。
第三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empathy for another's feeling)。约在2~3岁。儿童开始能承担角色和使用语言了,开始能意识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情感、需要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使个体能更多地对涉及他人真实情感的诸多线索作出反应,用语言表达各种日益复杂的情绪。这时,儿童在关注受害者不幸的同时会重视其因丧失自尊引起的、甚至为维护自尊不愿受助而引起的内心焦虑,最终即使受害者不在现场也会因获悉关于他的不幸信息而唤起移情性情感。
第四阶段,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empathy for another's life condition)。个体进入童年晚期,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各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不只能从当前情境,而且能从更广阔的生活经历来看待他人所感受的愉悦和痛苦。个体对他人当前不幸不仅仍会作出移情反应,而且当认识到这种不幸是长期而不是暂时的时候,这种移情反应就会变得强烈起来。这时,个体唤起的移情性情感会与他人遭不幸或被剥夺的心理表象相结合,随着各种社会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它还会与反映整个群体或阶层(如贫困者、受压迫者、流浪者、发展迟滞者)的困境的心理表象相结合,促使人去重视减缓不幸者的困境。这样的移情水平对人尤其是青少年而言能提供一种促进其道德和思想理念发展并形成行为倾向的动力基础。
7. 幼儿移情的影响因素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这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产生的独生子在社会交往中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这些亲社会行为受生物因素、认知因素、自我概念、性格因素等主题因素及家庭、社会、学校等主体外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培养,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移情训练、组织游戏等方法进行。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早期即已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然而,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日益优裕,幼儿倍受家人的厚爱与照顾,其亲社会行为却明显减少。
因此,从幼儿1~2岁开始,家长就应注意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这不仅能够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也是幼儿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8. 幼儿的移情反应是什么
移情法属于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中的一种,针对本部分的知识,重点掌握移情法中训练技术的使用。该部分在考试时候常以客观题进行考察,具体形式为案例式的反选。
移情,亦称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可以通过移情法帮助幼儿去理解他人。
9. 幼儿的移情是什么意思
移情训练法名词解释:
指教师或家长通过儿童的现实生活事件或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儿童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考虑问题,使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与之共鸣的训练方法。这就是移情训练的方法之一啦
10. 幼儿的移情(共情)反应
移情(empathy)一直是幼儿社会性和情感发展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 移情既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源, 又是个体社会认知高度发展的产物, 更是个体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体间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不管是作为社会技能还是心理能力, 它的发展对幼儿社会性、认知以及情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幼儿移情一直都是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密切关注的领域, 也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儿童发展重要目 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