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中国画

原来泛指中国绘画,是近代为区别明末传入的西画而出现的概念。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今作为中国的画种之一,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品种。中国画不是一个符合艺术分类学的科学概念,按工具材料的区别,可以称为水墨画或彩墨画,与油画、水彩画、版画、水粉画并列;按使用上的不同,中国画作品,可分别列入壁画、连环画、年画、插图之中;按题材之异,可以分别列入人物画、风景画之内。但是,它毕竟以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特点,集中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及其在新时代的更新,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是东方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历史发展

中国画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画因功用之别形成了三大系统:宫廷画、民间画与文人画。宫廷画是在皇家或贵族直接掌握下,由宫廷绘画机构或画家奉命创作的绘画,或宣扬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或供皇帝与贵族的审美需要服务。民间画是活动于民间的画工或低层职业画家的绘画,虽难免受统治思想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与审美好尚。这两大系统自中国画产生以来即并行于世。文人画则是北宋中期兴起的艺术运动,纵贯宋元明清各代,随古代中国的结束而告终。文人画是朝野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产物,虽不断有所发展变异,但代表了士大夫这一封建知识阶层在或出仕或归隐不同境况下的艺术目的与审美要求。由于文人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脱离繁重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阶层,他们的艺术目的,对艺术作用的认识虽亦不免有历史的局限,但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把握方面较具备条件,对扩展中国画表现力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上中国画三大系统的相互对立、斗争与彼此渗透,并在各历史时期经济基础的制约下,及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以及其他艺术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最适于反映民族审美观念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

观察认识方法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的观察认识方法,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主张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往往在流动中从多方面进行,不受固定立脚点带来的视野上的局限。对于处在一定时空中的物象,不着眼于特定光源而引起的明暗与色彩的变化,也不巨细无遗地认识对象的一切外表征象,而努力认识其显露于外又深藏于内的本质与神采,所谓遗貌取神。中国画的观察方法,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审美习惯,善于缘物寄情,对于山水花鸟等本来无情之物的观察体味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努力捕捉其与人类审美感情及精神生活有联系的特征,通过形象记忆,发挥想象,形成熔铸了作者品格、情操与感情的胸中意象,所谓胸有成竹、胸中丘壑等。

与中国画的观察认识方法相联系,它的表现方法具有多方面的特点:重视立意构思的统帅作用;崇尚实现艺术形象主客观统一的神韵;要求把握物象的骨法结构,形象刻画不止于亦不限于形似,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构图布局不拘于特定的时空,“计白当黑”,大胆取舍;讲求笔墨特别是笔法既服从于状物传情又自具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使用色彩或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或追求对比色的调和;在强调意在画外,画中有诗,书画同法的同时,提倡以画为主,诗书画即有机结合的综合表现手段。

“本于立意”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出发点。所谓立意亦即主题思想的确立。中国画的立意历来着眼于“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以及怡悦情性的审美作用。在着重体现审美作用的同时也往往寓教于乐。

高度重视艺术形象的神韵或气韵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总体要求。所谓神韵或气韵实际是艺术形象中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的统一。为实现这一目的,人物画主张写真、传神,即在真实再现对象表里的同时,突出其精神本质,显现其性格、个性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给予或崇或贬的审美评价。山水画强调留影与意境,所谓留影,即反对“谨毛而失貌”,主张总体把握;所谓意境即把表达画家来自生活的情思放在主导地位追求境象的形神统一,并实现情与景的统一。花鸟画则强调写生与寓兴,所谓写生即表现动植物的生命力与特质;所谓寓兴,即像诗人咏物一样的在写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感受与触动。中国山水花鸟画借景所抒之情,托物所言之志,得之于作者体验的社会生活,因此虽然描写对象主要是自然事物,但与社会生活因之发生极微妙的关系,是中国山水花鸟画的重要特点。

造型特点和创作方法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的形象塑造因自觉服从于为对象传神也为作者抒情达意的要求,所以敢于舍弃对象形态的非本质因素,敢于为强化作者情意的表达而进行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与艺术幻化,善于抓住与对象本质特征关系最直接的骨法结构,并以写实而非巨细无遗的或秩序化的又灵活组织的程式手段加以表现,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把图案化装饰化的手法与应物象形的手段巧妙地结合。

构图布局不拘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时空是一切事物的物质存在形式,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的现实依据也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但中国画对时空的处理是非常灵活的,它表现空间的办法,在山水画中是“折高折远”,不局于焦点透视,而是使深远、高远、平远,后来还有洞远法相互结合。在人物花鸟画中,对空间环境的取舍则愈发自由,或按主题需要有弃有取,或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对于时间的处理,一方面注重某些画幅必要的四时朝暮和风雨晦明的表现,另一方面虽有意超越瞬间,不仅四时花草同现于一图,而且在描绘人物故事的长卷画或壁画中,竟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内容用类似连环画的方法绘于同一画面,靠树石道具的分隔与联系,化时间进程的表现为不同空间的描写,成功地实现了内容丰富首尾相接的创作意图。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关于状物与传情达意的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最敏感的宣纸,中国书法笔迹形态及其组织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及其表情能力,造成了中国画把笔墨特别是笔法看成了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之一是以不用的笔法墨法描写可视形象,突出其骨法、质地、光暗。它的作用之二是类似书法的笔法组织传达作者的情意,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基本上不使用墨的没骨法,也仍然是以讲求笔法形态的技巧状物抒情的,因此即使以色代墨,却仍然有笔。中国画虽多水墨画,但并不排斥色彩,并有水墨淡色与重着色的画法。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相得益彰;还有一种以色为主,但不使用一定光源下形成的变化多端的条件色,而是“随类赋彩”,用所谓固有色或经画家归纳夸张了的假定色进行描绘,尤喜在强烈对比中,借墨、白、金、银取得对比中的协调。

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实行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特色。它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亦即追求画像诗一样的精练抒情而有韵律,也像诗一样的善于创造意境而达到有画外意,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后来又因工具材料的相同与表现手段的不无相近,提倡书画同法,要求绘画中的笔法不但有效地描绘物象,同时也能以相对独立的笔法组合传达一定的情感,表达作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风格。再后,又把开始仅用以辅助签字落款的用印,在其文字内容与使用部位上加以扩展,成为既补充或点醒画意,又在构图上与书法绘画有机结合的色块。于是几种不同的各有特色的中国艺术被组织进同一的画幅中来,使中国画成为了以画为主体并有诗、书、印相辅相成的小型综合艺术。

中国画反映在创作方法上的最主要的特点还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其对画家画外修养的高度重视。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从根本上讲,绘画要反映自然,反映现实,但同时因为是反映而非摹写,所以要极大程度地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所谓画外修养,即是不应满足于仅画所见,而要尽所知、所想。这所知所想,除去“所览众多”之外,还离不开对整个社会意识的融汇贯通与个人品格情操的锤炼。

中国画作为具有丰厚悠久传统,又已在近代特别是1949年以后获得新生的画种,它的特点仍在丰富,它的艺术表现力也仍在新的提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