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anranbing
[外文]:infectious diseases
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传染性极强,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称为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乱。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采取对策,发现后,应按规定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之为法定传染病。各个国家及各个地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某些传染病为法定传染病,故法定传染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内可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由第7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通过,1989年9月1日起施行)分3类:甲类是鼠疫、霍乱;乙类是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并规定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及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报告。城镇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城镇应于12小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应根据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规定进行报告。
传染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但仍有不少传染病在严重流行,而且有些新的传染病正在被发现,如军团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此外,由于人类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病人逐渐增多,抑制免疫药物的应用,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极易引起各种感染,因此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期而艰巨的。
发病情况传染病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病情况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
(1)在发达国家中,传染性比较强、引起流行的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或基本得到控制,而传染性不太强的一些感染性疾病,包括一些条件致病菌感染、抗生素应用后的二重感染以及医院内感染等,对人威胁很大,甚至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性传播的疾病,包括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十分普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出现和流行说明在发达国家中传染病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仍在严重的流行。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除了天花早在60年代已被消灭外,人间鼠疫也基本得到控制。其他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白喉、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等的发病率也大大减少。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腹泻等仍严重流行。此外,感染性疾病,包括条件致病菌感染、二重感染及医院内感染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点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有病原体。由此也产生了其他特点,如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有些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生物性媒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靠蚊传播,日本血吸虫靠钉螺传播等。而有些生物媒介有一定的孳生季节(如蚊多在夏秋繁殖)和地区(如钉螺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因此有些传染病表现为季节性或地方性发病。由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和病原体间的相互斗争有关,因此常有一定的规律性。许多传染病有一定的潜伏期(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至开始发病所需的日期),有的表现为一定的热型(如间日疟常隔日发热一次)和皮疹(如麻疹、猩红热等的典型皮疹)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对传染病的诊断很有帮助。
分类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两种:
(1)按传播途径分类,分为消化道传染病(伤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猩红热、白喉等)、虫媒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同一类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基本相似,如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主要是搞好粪便和水源的管理、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这样有利于预防工作的开展。缺点是:有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止一种,如脊髓灰质炎既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又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这就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此外,蠕虫病也不适合于上述分类,只能单列一类。
(2)按病原体分类,分为病毒性疾病(病毒性肝炎、麻疹等)、衣原体疾病(鹦鹉热等)、立克次氏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等)、菌质体(支原体)疾病(菌质体肺炎等)、细菌性疾病(猩红热、白喉、伤寒等)、真菌性疾病(隐球菌病等)、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原虫病(阿米巴病、疟疾等)、蠕虫病(血吸虫病等)。这种分类方法的科学性比较强,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意义,但不能指导预防。因此有人主张将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
诊断主要根据流行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的资料。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病原体(包括抗原)和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有早期诊断的价值,这是因为病原体和特异性 IgM抗体均在疾病早期出现。一般抗体在病程中出现 4倍以上的升高也有诊断意义。实验室技术发展很快,很多先进技术包括酶标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分子杂交技术、核酸分析技术)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等都开始应用于临床,这均有助于传染病的早期、正确诊断。其他检查方法,如超声波、肝脏活体组织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等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治疗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是不仅应治愈病人,而且要彻底消灭病原体携带状态。有些人外表健康又无症状,但却携带及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体携带者”(带菌、带寄生虫、带病毒),若不予彻底治疗,可以将病原体传染别人。由于抗生素和化学疗法的迅速发展,各种细菌性感染多能控制,一些寄生虫病的化学治疗效果也很好。但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除少数几种(如流感、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外,多数病毒性疾病还缺乏特效治疗。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二重感染的问题也值得重视。此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因此传染病的治疗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预防必须使经常性的预防措施与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密切结合。把搞好受国卫生运动放在经常性预防措施的首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性(被传染者对这种病原体无免疫力),若能消除3个环节中的一个即可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应力争找出每种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切断,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如天花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全民接种牛痘,降低人群对天花的易感性。但多数传染病的消灭并不太容易。因为流行的3个环节均很难完全切断。以细菌性痢疾为例,传染源除了病人之外,还有带菌者,而带菌者又不易被发现,因此很难用控制传染源的办法控制细菌性痢疾。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水、食物、苍蝇和手,因此只有彻底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才有可能控制它,但这也较难做到。此外,细菌性痢疾还缺乏非常有效的菌苗,不能用接种菌苗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采取针对3个环节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此,对多数传染病的预防,均应采取以切断主要环节为主的综合措施。在控制传染源方面,应早期、准确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搜索、治疗和管理各种病原携带者;发现、治疗和捕杀各类感染动物。在早期诊断方面,掌握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很重要,例如麻疹的潜伏期常为10日左右(6~21日),因此若易感者接触麻疹患儿后10日左右突然发热,就应考虑是患了麻疹。了解了潜伏期还可以决定检疫和留验的日期,传染病的检疫和留验日期是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如麻疹的检疫留验日期是21天(最长潜伏期)。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对各类传染病有不同的阻断措施。对消化道传染病,着重管理好饮食和粪便、保护水源、灭蝇、消毒餐具、加强个人卫生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着重戴口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对虫媒传染病,应采取药物或其他措施杀虫、驱虫、防虫;在提高人群免疫方面,最主要的是按期进行预防接种。此外在疾病流行期可以应用药物预防。
- 参考书目
- 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