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ewuqi
[外文]:nuclear weapon
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在有限空间内急剧放出大量能量而产生爆炸,以起破坏、杀伤作用的武器。按其构造原理,可以分成原子弹和氢弹两类。
分类原子弹以释放裂变能的方式而产生核爆炸的核武器。它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核素核炸药发生裂变链式反应而释放裂变能量的。为增大爆炸威力,在核炸药层之外,可包以重核素材料做的惰层。惰层的作用是:反射中子并约束住超临界状态的核炸药以增加链式反应的几率和时间。如采用铀238做惰层,还可发生次级裂变,增加释放裂变能。内爆型原子弹的结构见图。
在有良好惰层的情况下,铀233、铀235和钚239球体的临界质量分别约为 6千克、16千克和5~8千克。原子弹的威力范围在1吨~50万吨TNT(三硝基甲苯)当量之间。由于受核炸药用量不能低于临界质量的限制,低当量原子弹的核炸药利用率极低。如对于1吨TNT当量的原子弹来说,其利用率小于5×10-6。
氢弹以主要释放聚变能的方式而产生核爆炸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高温来点燃聚变反应,释放聚变能产生核爆炸。由于它的核炸药是氘、氚等氢的同位素,所以称为氢弹。实际上,氢弹的核炸药采用氘化锂6,它不仅能在原子弹爆炸时生成氚,而且是易于操作的固体物质。(见彩图)
氢弹的爆炸威力不受临界质量的限制,所以原则上可以无限地加大氢弹的爆炸威力。迄今为止,氢弹爆炸试验的最高记录为5000万吨TNT当量。
在氢弹中加入铀238,利用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使铀238发生裂变,可以提高氢弹的爆炸威力。由于这种武器的核反应过程是:原子弹的裂变反应引发氢弹的聚变反应,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子再引发裂变反应,即裂变-聚变-裂变反应交替发生,所以称为三相弹(3-F-bomb)。
另外还有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手段,而其他破坏效应很小的核武器──中子弹。(见辐射)
破坏效应核武器具有比化学炸药武器更大和更持久的破坏效应。它的作用可分瞬时效应和延缓效应两种。前者指爆炸时发生的爆震波、热辐射及早期核辐射;后者指爆炸后武器残余物的放射性及环境物质的感生放射性在爆炸点附近的延缓核辐射和相当长时间内在广大范围发生的放射性沉降。不同 TNT当量的核武器在大气层爆炸时的瞬时破坏效应见表。延缓效应延续时间长,面积大,但其危害性比瞬时效应小。
虽然核武器的破坏力很大,但只要有一定的防御知识,采取适当的措施,就能大大降低其对人员的杀伤效应。如在地下 1米处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防火掩蔽体就能保护距爆炸点3公里的人员不受100万吨 TNT当量氢弹的瞬时效应伤害;1米厚的泥土足以将早期核辐射剂量降低至1/30。
- 参考书目
- 孟先雍著:《原子能工业》,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78。S.格拉斯顿主编,姚琮等译:《核武器效应》,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1965。(S.Glasstone,ed.,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3rd ed., USAEC.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