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是怎样的?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所实行的一套全球战略已无法照旧执行下去。1969年1月,尼克松就任美国第37任总统。他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背景:1、美国实力地位的下降。经过五、六十年代的朝鲜、越南战争,美国元气大伤。由于美国长期巨额的军费开支,导致美国财政状况恶化;国内还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性反对越战运动和黑人民权运动;美国工业总产值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于战后初期相比大大下降。而苏联实力地位有所增强。2、两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第三世界的崛起,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打乱了美国的全球部署。   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势力”和“谈判”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根支柱。其涵义是,美国继续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同时利用中国同苏联的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   在战略方面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①在核武器上以“充足论”代替“优势论”。②把“两个半战争”变为“一个半战争”。③分担负担的防御方针。   实施:1、军事方面:①开始削减军费。②开始削减军队。③对海外驻军削减。2、在外交方面:①结束越南战争。在战场上,美国连遭失败,损失严重,在1973年3月29日从越南撤走了所有的部队,实现了从越南脱身。②主动打开同中国的关系。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下,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了中国,发表了上海公报,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③调整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与它们建立“伙伴关系”,寻求共同发展。④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从1972至1974年,美苏首脑频频互访,签订了许多限制核武器、促进经济技术合作的协定。这样,美苏关系在70年代进入了缓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