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儿女英雄传

近代小说。即《儿女英雄传评话》,书中首回言初名《金玉缘》,又曾名《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等。署燕北闲人著。今本 40卷,即 40回。书中32回有评论《品花宝鉴》中人物的话;《菽园赘谈》论《品花宝鉴》时,亦有“《儿女英雄传》书随后出”之语,故《儿女英雄传》当成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品花宝鉴》刊行之后。书首有雍正甲寅观鉴我斋《序》和乾隆甲寅东海吾了翁《弁言》,显系作者伪托。

燕北闲人,即文康,生卒年未详。姓费莫,字铁仙,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保次孙。勒保,字宜轩,乾隆嘉庆年间曾任陕甘等地总督及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清史稿》有传。文康本人“以赀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洊擢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于家”(马从善序)。《八旗文经》、《长白艺文志》也有相同的记载。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遂著此书以自遣。文康一生从政治、家庭两个方面亲身感受到了清朝统治的衰败,却不甘寂寞,企图通过创作这部小说,诱导八旗子弟重新振作起来,使清朝统治长存下去。因此他攻击《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知合假托的那贾府有甚的牢不可解的怨毒,所以才把他家不曾留得一个完人,道着一句好话”(第34回)。他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一个家庭的五伦全备,花团锦簇,把封建末世装点成“盛世”。

作者自称小说是传写康熙末年、雍正初年“京都一桩公案”。小说男女主人公是作者心目中的儿女英雄,即忠臣孝子。男主人公安骥,字龙媒,汉军世族旧家子弟。因其父安学海为上司所陷,他千里救父,夜宿能仁寺遇难,幸得侠女十三妹相救。又由十三妹作主,与同时被救出的村女张金凤结成姻缘。十三妹即何玉凤。其父中军别将何杞为大将军纪献唐所害,玉凤避居他乡,待机复仇,偶出劫取不义之财,得遇安骥。后来得知仇人已诛后,自己也嫁给了安骥。此后的何玉凤,一反十三妹的侠义面目,不但善于理家敛财,又热衷功名,极力讽劝丈夫“奋志成名,力求上进”,以作忠臣。安骥由于鬼使神祐,连中举人、进士,此后官运亨通,“办了些疑难大案,政声载道,位极人臣”,“金、玉姐妹各生一子,安老夫妻寿登期颐,子贵孙荣”(第40回)。

文康攻击《水浒传》起义英雄“好勇斗狠”,歪曲《红楼梦》为“谈空谈色,半是宣淫”。他提出的“儿女英雄”的标准是,英雄与儿女不可分,忠臣孝子才是英雄,他们对君、对父的忠孝之情才是儿女至情,“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他“作一场儿女英雄公案,成一篇人情天理文章,点缀太平盛世”(首回“缘起”)。作者根据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而敷演成的一部“儿女英雄”传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寄予的幻想。

清代光绪勤裕草堂铅印本《儿女英雄传》插图

小说前部写十三妹的豪侠仗义,具有草莽风度。全书采取评话形式,比较活泼;运用北京口语,生动流畅。但作者追求琐屑的细节描写,致使小说结构冗长、松散。书中又充斥着迂腐的封建说教,掺杂不少庸俗无聊的内容。作者欲使十三妹形象既符合封建名教,又具儿女情长,“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儿女英雄传》现存最早刻本为清光绪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此后翻刻甚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出版多种。《续儿女英雄传》32回,有光绪二十四年北京宏文书局印本。无名氏序称:“先有续书甚俗,应书肆之请而作此。”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铄石书局石印本,称作者为赵子衡。主要是写安骥在山东开科,选拔人材;“除暴安民”,镇抚“聚众抗官”之反抗者;十三妹破“贼”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