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构造运动

地球物质运移引起岩石圈内或整个地球结构的变化,并形成各类大区域地质构造形态和变形的作用。它是地表变化和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大尺度变形方式和过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构造运动及其所引起的地质演化是构造学或大地构造学(见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方面它与构造假说直接相关,对不同的构造成因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构造假说或学说,如收缩说,膨胀说,大陆漂移说,波动说,地槽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等;另一方面又与比较具体的构造形态相联系,如褶皱运动,断裂运动,地裂运动(见裂谷),造山运动、造陆运动等。构造运动曾称地壳运动。

产生

构造运动首先是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内因引发的内生构造运动,但也有地球外部原因引起的外生构造运动,如直接的天外事件(陨星撞击、月地引力固体潮等),但这些外因也必须通过地球本身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定规律性的构造现象。构造运动主要概括了内生的构造作用。地球的重力促使地球内部按物质比重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形成完好的圈层结构。这种圈层形成过程已使地球在地质史中释放出了大量的重力能。现今地球的构造运动的产生,则主要因地球内部的放射热能积累导致地幔物质的热对流(见地幔对流说)。从现代板块构造模式的运动速率的测定可以推知,板块运动速率比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速率要小,故地球内部物质的重新分配、岩浆源的生成和岩浆的侵位等都受构造运动及构造单元性质的控制。

研究方法

构造运动早期的研究方法以较具体的形态构造分析为主,后来发展成为与岩石建造相结合的地质历史分析法,它至今仍是构造运动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力学和地球物理分析法主要是探讨变形机制、对地球深部物理性质的测定和模拟计算,以及用古地磁测量地质史中的地质体空间位置和相对关系,是一种新兴而有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如板块构造运动是在地球物理学和力学机制上建立了理论模式,但板块运移的细节、大陆碰撞过程等还必须由地质历史分析法来论证。

分类原则

构造运动的认识观点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其构造运动分类也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构造运动在不同构造属性的构造区的表现是不同的,但二者又常互为因果。这是比较构造的原则和基础。根据收缩说及由此产生的地槽地台学说,构造运动就是描述与重力作用方向有关的作用方式、规模及所形成的构造类型,如振荡运动、波浪运动(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地壳波动等构造运动类型,着重反映垂向上的运动表现,并认为地表各构造单元无明显的水平运动,因此,常被称为垂直论或固定论。大陆漂移说及板块构造学说,则是阐述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特征,因而常被称为水平论或活动论。应该指出,对水平论或垂直论的理解都不能绝对化,实质上,二者只强调了运动的主要方向,并非忽视其他次要的运动方向。

构造运动在时空的表现规律,在板块构造学说出现之前,主导的认识是构造运动具有全球同时性,因而也就具有可对比性(见构造旋回)。板块构造学说兴起以来,由于认识到岩石圈板块是以大致均匀的速率不间断的运动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构造幕和构造旋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