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anhaijing
[外文]:Records of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中国古代以“山”和“海”为纲领,广泛辑录多种巫师、方士所记各地山川、神话、巫术的资料汇编。西汉末由刘歆(后改名秀)编定。
《汉书·艺文志》本于刘秀所撰《七略》著录《山海经》十三篇。刘秀在《上山海经表》说:“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十八篇。”其后,《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又有变动,较重要的有晋代郭璞等版本(图1、图2 )。今本《山经》26篇,合为南山、西山、北山、东山、中山经 5卷。《海经》13篇、13卷,凡海外南西北东经、海内南西北东经8篇,各篇1卷;大荒东西南北经海内经5篇,各篇1卷。全书共39篇、18卷。《山经》约 21000字强,《海经》约10000字弱。
《山经》末行云:“右五藏山经五篇”。“藏”,意同“内”,“山经”上加“五藏”两字,是说这5篇所记述的山川都在内地,即华夏范围之内。《海外四经》、《海内四经》的“海”,用的是《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之义,指不在华夏范围内的地区。较近者为“海内”,较远者为“海外”,“大荒”为极远之地。荒经是海经的补充,故一般将《山海经》全书分为山、海两部分时,荒经包括在海经之内。
刘秀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汉晋以后多沿用其说。近今学者或认为它是战国中后期作品,或认为它成书于秦汉,或仍主它是战国以前的书籍。多数人认为非一时一人之作,而各经各篇孰先孰后,又众说纷纭。被公认的大致有4点:
(1)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已提到此书,故成书时代的下限是汉武帝时,即公元前 2世纪后期。
(2)编纂成书和书中资料是两回事,说此书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不等于否定书有许多资料源出远古传闻。
(3)成书以后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后人的附益。
(4)《海内东经》自“岷三江”以下26条水不是海经原文,疑本为郭璞所撰,后人抄附于此。
全书内容庞杂,自然方面的山、川、泽、林、野、动物、植物、矿物、天象,人文方面的邦国、民族、民俗、物产、信仰、服饰、疾病医药,以及古帝王世系、葬地和发明制作,无所不包。
《山经》所载山川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正确性。部分偏远地区资料采自传闻,无从核实,离地理实际就相当远。记述方式是先按大方位分成5区,即以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命名;次将每区的山分为若干行列;然后每一列从首山曰某山叙起,依次叙又某向若干里曰某山;山下叙某水出焉,某向流注于某水或泽或海,或无水。全部《山经》共载有447座山,其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实确切方位者为140座左右,占总数三分之一弱。这140座中的半数属于《中山经》,半数分属于南、西、北、东四经,而极不平衡。对今豫西、晋南、陕中地区的记载最为详确,离开这个地区越远,越疏略差谬。
《南山经》东起今浙江舟山岛(漆吴山),西抵湖南沅水下游(柜山),南抵广东南海(《南次三经》诸水所注海)。可指实的最北一座山“浮玉山”,即今浙江东天目山。连带叙及的“具区”,即今太湖。
《西山经》东起山西陕西间的黄河,南达陕甘秦岭山脉,北抵今宁夏盐池西北(申首山)、陕西榆林东北(号山)一线,西南抵甘肃鸟鼠山以及青海湖(西海)、倒淌河(淒水),西北可能到达新疆阿尔金山(翼望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漨、滑、彭水注于此),东抵河北中部(北次三经所见河水下游),南起山西中条山,北抵内蒙古阴山以北,北纬43°迤北一线(嚣水所注敦题山所临)。
《东山经》西起今山东泰山,东抵成山角(胡射山),北抵长山岛(山),南尽安徽濉河(水)。
《中山经》自首山经至七山经,当今晋南豫西地。八山经为今鄂西地,十、十一山经为今豫西南地,十二山经为今湘北赣北地,皆在南、西、北、东西经之中。惟九山经地处西南,西起四川盆地西北边缘(来山、崌山、岷山、章山),东至四川东部,并不居中。
《海经》13篇,内容几乎全是神话,地理学价值远不及《山经》。
- 参考书目
- 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中国科技史探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