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奥地利

欧洲中部内陆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和联邦德国相邻。面积83853平方公里。人口755.2万(1984)。 全国分为9个州,首都维也纳。

自然条件

欧洲著名山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阿尔卑斯山自西向东横亘全境,占全国面积63%。山脉南北两侧是石灰岩带,发育岩溶地貌,风光秀丽;中央是结晶岩带,峰岭高峻,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大格洛克纳山海拔3797米。山顶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发育,面积达44平方公里。许多河谷和山口横切东阿尔卑斯山脉,成为南北交通要道。东北边境一带是波希米亚块状山,由古老的花岗岩、片麻岩组成,海拔500~800米,面积占全国10%。介于山脉及块状山之间是以丘陵和阶地为主的阿尔卑斯山前地区,面积占全国11%。东北部的维也纳盆地及东南部的潘诺平原,面积分别占全国4%及11%,覆盖肥沃的黄土及冲积土,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河湖众多,水面占全国面积1%。多瑙河由西向东贯流北部,境内长350公里,可以航行,主要支流有因河、萨尔察赫河、恩河、德拉瓦河等。全境96%的面积属多瑙河流域,只有西部一隅为莱茵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是与联邦德国、瑞士共有的博登湖及与匈牙利共有的新锡德尔湖,后者水深不足1米,芦苇茂密,栖有珍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内,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7月17~19℃,年降水量700~900毫米。阿尔卑斯高山地区夏短而冷,7月只有1~3℃;冬长而多雪,1月达-10~-14℃,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东南部潘诺平原气候大陆性较强,夏热冬冷,年降水量不超过600毫米。

矿藏丰富。菱镁矿储量80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年产量100万吨左右,最大矿区在南部穆尔河谷。铁矿是最重要矿藏,1984年产铁矿360万吨,平均含铁品位32%,中部的埃尔茨山铁矿占全国储量30%和产量90%。石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分布在凯泽斯贝格。其他有褐煤、石油和天然气、食盐、铝、钴、锌、铜等。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约1600万千瓦。森林资源丰富,全国林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0%。

居民和发展简史

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90人。98%是日耳曼族的奥地利人,讲德语。少数民族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匈牙利人等。90%左右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城镇居民占总人口的54%,而维也纳市即占总人口20%。1980年有劳动力312.8万,其中农业占11%,工业为43%,第三产业占46%。外籍职工有18万。目前人口年龄构成明显老化,并出现负增长率。

公元初至10世纪相继为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东部领土。奥地利即德语“东疆”之意。1156年成为公国,13~19世纪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逐步扩展成为地跨中欧及东南欧的强大帝国。1867年与匈牙利联合称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帝国瓦解,1918年成立奥地利共和国。1938年被德国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德国一部分参战,1945年战败后曾分别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1955年恢复独立,复称奥地利共和国,并宣布永久中立。

经济地理

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1984年国民生产总值670亿美元,人均9250美元。其中农业仅占4%,工业和建筑业占40%,第三产业占56%。工业中动力工业基础较好,占国民总产值4%;制造业中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有相当规模。

图

主要动力资源有水力、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石油和天然气田分布在维也纳附近及萨尔茨堡东北。1982年产原油129万吨,天然气13.2亿立方米。油、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已由1950年的10%提高到65%。建有从的里雅斯特港至维也纳和林茨的输油管和自苏联至奥地利的输气管,用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1983年全国褐煤产量470余万吨。1984年全国发电424亿度,其中76.5%是水电。除供应本国外,约有1/5输往邻国。在水电基础上还冶炼有色金属,1983年产铝9.3万吨、锌1.9万吨、铅1.8万吨、铜4.2万吨。

钢铁、化工、机械、木材及造纸、纺织是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良。因境内铁矿石不足,所需铁矿石的60%及全部焦炭仰赖进口。因外销困难,钢产量自70年代以来徘徊在400万吨上下,1984年产生铁375万吨、钢486.7万吨。联合钢铁公司占全国钢产量的94%,以所属的林茨厂及位于格拉茨西北的多纳维茨厂规模最大,两厂于1952年首创的纯氧吹炼法已在全国普及,此法所产钢占全国钢产量85%。化学工业战后持续增长,主要中心在林茨及其西南的伦青,林茨化工厂生产化肥、塑料、药品等,伦青化纤厂规模属欧洲前列,产品多远销国外。机械工业占工业产值25%以上,生产的矿山机械、机车车辆、汽车及拖拉机、家用电器等在欧洲有一定地位。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维也纳、林茨和格拉茨。1980年产锯材674万立方米,造纸163万吨,是欧洲少数能出口木材及纸张的国家之一。纺织工业用进口棉、毛及伦青和维也纳生产的化纤作原料,产品约35%出口,但与进口原料相抵,纺织品贸易仍有逆差,纺织厂主要在维也纳、下奥地利、福拉尔贝格3州。

农林牧并重是奥地利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区在维也纳盆地、多瑙河谷及潘诺平原,主要作物有小麦、黑麦、甜菜、葡萄等。1980年人均拥有谷物 642千克、甜菜糖 120千克和葡萄酒36千克。牲畜以乳牛、肉牛、猪为主,饲料用玉米、大麦等基本可自给。1984年产奶377万吨和肉类65万吨,自给有余。蔬菜、水果、植物油、饮料等依赖进口。

地居欧洲中心,是欧洲水、陆、空交通要道,交通运输业发达。1981年铁路总长5854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约占51%。主要铁路线有瑞士边境的阿尔贝格山口—因斯布鲁克—库夫施泰因、菲拉赫—克拉根福—维也纳、菲拉赫—库夫施泰因、意大利边境的布伦纳山口—因斯布鲁克。公路有10万多公里,高速公路有维也纳—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和越过东阿尔卑斯山主脉的库夫施泰因—利恩茨等。多瑙河及其支流穆尔河均能通航,林茨和维也纳是重要河港。航空线以维也纳为中心,可达欧洲和中东国家。

奥地利号称“中欧花园”与“音乐之国”,宣布中立后又成为许多国际活动的基地,旅游业是重要经济部门。夏季登山或避署、冬季滑雪溜冰、维也纳和萨尔茨堡的国际音乐节、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频繁的国际会议吸引着大批游客,198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1511万人次,其收入是补偿外贸入超的重要来源。

奥地利大体可分为两大经济区:

(1)东阿尔卑斯山地经济区包括福拉尔贝格、蒂罗尔、萨尔茨堡、施泰尔、克恩滕 5州。本区矿藏、森林及水力资源丰富。除福拉尔贝格的纺织工业有全国地位外,以钢铁、有色金属、重型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山区林业及高山草地畜牧业发达,旅游业正在不断壮大。

(2)平原及丘陵经济区包括维也纳,上、下奥地利及布尔根兰4州。本区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经济以机械、化学、纺织、造纸等加工工业及种植业为主,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