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onghuo pengzhang
[外文]:inflation
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这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通常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亦即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的普遍下降。因此,局部性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升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同时,并不排斥通货膨胀过程中有个别商品价格的下跌。
原因纸币纯粹是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所以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数量,它就要贬值。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越多,贬值也就越厉害,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就越大。这种由于滥发纸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流通领域中的价值符号不仅有纸币,还有大量的信用货币,它们都能在商品流通中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在计算货币流通量时也应把信用货币的数量包括在内。信用货币发行过多,同样会引起或加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的测量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物价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常常被称为生活费用指数。
(2)生产价格指数,它反映生产成本的变化。这一指数的优点是对经济周期较为敏感,并影响消费品价格的未来变化。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它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如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当年价格计算为5660亿元,以1975年价格计算为2890亿元,则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1975=100)为×100=196。这一指数包括的范围最广,因此能较准确地反映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趋向。
通货膨胀有时用年增长率,即以当年的物价指数与前一年的物价指数的比率来表示。因而,物价指数很容易转换为年增长率。较低的物价指数或年增长率,一般称为爬行性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的程度较轻。反之,如物价飞涨,即物价指数或年增长率很高时,称为恶性通货膨胀。
某些时候,由于政府对价格的直接管制,使通货膨胀并未能公开表现出来,即不能为物价指数所反映,这种情况称为隐蔽性的通货膨胀,它的具体表现是大量的购物排队、配额和黑市交易的猖獗,反映了货物相对于购买力的普遍稀缺。一旦消除价格管制,就会立刻出现物价普遍上升,即转为公开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对策西方国家遏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的传统措施是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即提高税率,削减政府支出,提高利率,收缩货币供应量等。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来压抑总需求,使之接近总供给,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一套政策是以需求拉起论为理论基础的。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却无法对付70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出现的“滞胀”局面。
收入政策也曾为一些发达国家所采纳。它通过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来减少通货膨胀。主要措施为:
(1)颁布价格指导线;
(2)以减税等手段来刺激企业实行低价;
(3)对工资、价格实行强制性的控制或管理。从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前两项措施收效甚微,后一项不容易实行,而且由于它限制了市场机能,为许多经济学家所反对。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在80年代初为人们所瞩目。它强调刺激供给的增长,通过总供给向总需求的接近来消除通货膨胀,同时生产的增长也可减少失业。其主要的政策主张是减税,排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刺激企业的活力和生产的增长。此外,货币主义者关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张,也为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所重视。
后果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外经济关系、乃至社会安定都有一定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般来说,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社会阶层在通货膨胀中将受害,反之则得利。债权人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而债务人得利。如果采用收入指数化,即用保值条款将价格、工资、利率等同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收入的再分配。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轻微的通货膨胀可能刺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一般会增加目前的消费而减少储蓄。这对长期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产生不良影响。恶性的通货膨胀则会引致资源分配的不当和浪费,并使企业竭力减少现金持有量,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使固定收入者主要是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3)通货膨胀会恶化一国的对外收支。因它降低了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会引起黄金外汇储备外流,使汇率贬值。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货膨胀是垄断资产阶级掠夺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货膨胀的结果使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下降,生活状况趋于恶化。而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集团,却大量囤积商品,乘机抬高物价,进一步搜刮劳动人民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