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惠怎么读(惠字的寓意和象征)

《论语》原【第14宪问篇第09则】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杨伯峻译文】有人问子产怎样,孔子说:“慈善的人。”问子西怎样,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怎样,说:“是个人才。伯氏被他取消了封地,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直到老死也无怨言。”

【钱穆译文】有人问子产,其人怎样呀?先生说:“他是对民有恩惠的人。”又问子西,先生说:“他吗?他吗?”又问管仲,先生说:“这人呀!他削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伯氏终身吃粗饭过活,到死,没有过怨言。”

【李泽厚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施恩惠的人。”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孔子说:“是个人物!他剥夺了伯氏三百户的土地。伯氏吃粗粮,但一直到死,也没有怨恨的话。”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有人问子产(算不算仁),孔子说:“柔顺的人哪。”又问子西(如何),(孔子)答:“他呀,他呀!”问管仲(如何),(孔子)答:“仁人哪,褫夺伯氏骈邑三百(户),(致使伯氏)吃粝的饭食,(但)终身没有(任何)怨言。”

【游梦僧意译】有人问子产算不算仁,孔子说:“算是柔顺的人(,但不算仁)。”又问子西如何,孔子答:“他呀,他呀!咱不谈他。”问管仲如何,孔子答:“仁人哪,他褫夺伯氏采邑骈邑三百户,致使伯氏过上苦日子,如吃粗粝的饭食,但伯氏对此终身没有任何怨言。管仲这行为就符合仁的一项标准——处事敬慎严肃。”

【详解】《论语》此则,与“执事敬”三个字关系重大,但却鲜为人知。详细是什么情况,咱先卖个关子,请耐心看完本文的解读。

《论语》此则,“惠”字的解读,是一个大难点,在此踩雷的人不少,需要特别注意的。

或问,或者,不定指也。有人问。只知道有人问,但不确定何人问。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写是谁呢?本僧认为,记述“六言六蔽”相关内容的人,听到这样的提问,但没留意到是谁问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参与讨论的人不少,突然有人问,还真未必知道是谁问的。

这里特别的注意,正因为前面子张问了子文和文子算不算得上仁,而孔子否定之,之后,才有人拿子产出来发问。这一小细节也侧面印证了本僧的一个观点——《论语》是一篇结构严谨、上下文紧凑的大文章!而不像现在通行版一样支离破碎的“片言只语”。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一说国、东里亦为其氏),名侨,字子产,谥成。郑国大夫。

孔子对于子产的评价是很高的,除了这里评价其人为“惠人也”,在《论语》另一则还评价他为“君子”——【05公冶长篇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特别注意:这里的“其事上也敬”,这与“执事敬”说的不是一回事。按上下文分析,“事上”与“行己”、“养民”和“使民”一样,是动名结构,“事”是动词,“事奉”之意,“事上”即“事奉君王上级”。而“执事敬”中的“事”,则是“事务”之意。

所以,这里,并不能表明子产“执事敬”。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疑惑:管仲和子产都“执事敬”,孔子却一个许其仁,另一个不许呢!

这里,又要特别注意的是,“执事敬”只是“仁”的其中一个表现,即不能把某个人一时的“执事敬”,可以说这事他做到了“仁”,但不能说这个人“仁”,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总体上把握的。比如,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不能用单科成绩来衡量,也不能就一次考试来评价,而应该是就一向以来的总体成绩走势来评价。开业下雨是不是很不吉利门把手上系红绳是死过人吗三联画什么图案寓意最好十根烤肠是什么梗抖音西凤酒怎么样(送人西凤酒的寓意)两点水的字有哪些(带三点水寓意好的字)米字有哪些(带禾字旁寓意好的字)心旁的字有哪些(忄字旁寓意好的名字)雨的成语有哪些(雨寓意好的成语)yu的字有哪些(yu发音寓意好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