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ouhanshu
纪传体东汉一代历史著作。120卷。其中本纪 10卷,列传8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祖父范宁、父范泰。从伯范弘之,均以儒术知名。范晔初袭封武兴县侯,不久任宋彭城王刘义康参军,累迁至尚书吏部郎,曾贬宣城太守,复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被告发与孔熙先密谋拥立刘义康为帝,被杀。司马彪,晋宗室,武帝时任秘书郎,曾注《庄子》,作《九州春秋》、《续汉书》,死于惠帝末年。
范晔以前,有关东汉史史书已有多种。如汉末的《东观汉记》、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宏《后汉纪》、晋张莹《后汉南记》、晋袁山松《后汉书》等。范晔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加以剪裁提炼,取其精华,弃其冗赘,自成一家。基本上沿袭《史记》、《汉书》纪传体,并针对东汉具体情况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七种类传。从内容到形式都超过了当时同类著作。从它行世以后,其他各家东汉史书就被逐渐淘汰。后来,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研究东汉历史的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范晔原写作计划中有十志,尚未完成即被处死。南朝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以补范史,合为一书。
《后汉书》属于历史著作,同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范晔第一次在史书中立《文苑传》,记录东汉一代文人学士事迹和重要著作,提供了研究东汉文学史的重要资料,开创了在史书的编撰中重视文学活动的良好先例。
书中的人物传记,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描写真切,叙事简约,笔锋常带感情。如写胡广的贪位惧祸,苟安误国,笔调冷嘲热讽;写臧洪为讨伐董卓,纠合州郡,登坛主盟,则意气慷慨,激动人心。此外,如冯异、严光、陈蕃、窦武、蔡琰等人物,都写得有奇情异采。著名篇章如《班超传》、《范滂传》、《光武帝纪》等,其中许多情节场面常为后世所称道。
《后汉书》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还在于序论,即部分纪传前面的总序和后面的评论。范晔自己对此估价甚高,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说:“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沈约、萧统也很欣赏,《文选》曾收入多篇。这些序论长短不一,大都内容充实,见地深广,持论直平,有些类传的序论具有一代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概论和社会问题专论性质。如《皇后纪序》、《宦者传序论》、《党锢传序》、《儒林传论》等,条分缕析,见解精辟,总结了不少有益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些个人列传的评论,如《隗嚣传论》不以成败论英雄,《张衡传论》推崇张衡的科学成就,《李固传论》、《独行传序》、《逸民传序》赞美忠义节行,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作为议论散文,范晔主张为文“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狱中与诸甥侄书》),要求内容形式相结合,其序论即是如此。作者善于综括大端,撮举要事,抓住人物或事件的本质,作为论断的根据。手法往往夹议夹叙,冶析理说事于一炉,周详密致。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行文曲折反复,跌宕多姿,或赞扬,或批判,或同情,或讥讽,因人而异。感情激越,气势充溢,文笔疏朗,富于抒情意味。其语言特点是骈、散相兼,音节和谐,铿锵可诵。范晔通晓音律,故其文华美而雅洁,对偶而不刻意雕琢,工致而不伤自然,孙德谦《六朝丽指》说:“盖蔚宗之文,叙事则简净,造句则研练,而其行气则曲折以达,疏荡有致,未尝不证故实,肆意议,篇体散逸,足为骈文大家。”
《后汉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史学方面;在文学史上,则对后世传记文学和议论散文,尤其是宋人的史论有明显的启发。
《后汉书》中的八志的注释为刘昭所作,其余部分的注释为唐章怀太子李贤所作。清惠栋有《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刻本较早而完整的为南宋绍兴间刻本。通行本有中华书局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