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邑”的成语(12个)

本文整理了邑犬群吠、万室之邑、通邑大都等含“邑”的成语12个,其中“邑”开头的成语2个,“邑”结尾的成语5个,“邑”在中间的成语5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邑”开头的成语

1、邑犬群吠[yì quǎn qún fèi]

【解释】邑:乡邑。乡邑的狗群起吠叫。比喻庸人对不理解的观点进行群起攻击。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2、邑邑不乐[yì yì bù lè]

【解释】邑邑:发愁的样子。形容心里苦闷,很少言笑。

【出处】《南史·昙首传》:“暕为尚书左丞仆射,当朝用事,骞自中书令为郡,邑邑不乐,在郡卧不视事。”

【示例】宫中数见妖孽,帝春秋高,意邑邑不乐,中官因诈饰以娱之。 ——《明史·王金传》

“邑”结尾的成语

1、万室之邑[wàn shì zhī yì]

【解释】万室:万户;邑:城镇,指封地。有万户居民的城镇。

【出处】《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巨万之军者,国危。”

【示例】古者平准之法,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藏,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藏。 ——《旧唐书·食货志下》

2、通衢大邑[tōng qú dà yì]

【解释】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出处】清·王瑬《钞币议》:“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

3、通都巨邑[tōng dōu jù yì]

【解释】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出处】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小大学书》:“通都巨邑虽有大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事不问矣。”

4、尺蚓穿堤,能漂一邑[chǐ yǐn chuān dī,néng piāo yī yì]

【解释】蚯蚓虽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个城市淹没。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会引起大祸。

【出处】北齐·刘昼《刘子新论·慎隙》:“尺吲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汇穴,致毁千室。”

5、通都大邑[tōng dū dà yì]

【解释】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出处】宋·苏辙《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

【示例】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 ——清·黄宗羲《万里寻兄记》

“邑”在中间的成语

1、通邑大都[tōng yì dà dōu]

【解释】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示例】通邑大都不以封。今命侯之家专择雄奥,滑州七县,而分封者五,王赋少于侯租,入家倍於输国。 ——《新唐书·宋务光传》

2、蒲邑三善[pú yì sān shàn]

【解释】蒲邑:蒲县,在山西隰县。孔子的弟子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称赞他有三善:恭敬、忠信、明察。

【出处】《孔子家语·辨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

3、十室之邑,必有忠士[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

【解释】指处处都有贤人。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4、十室之邑,必有忠信[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

【解释】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诚信实的人。指处处都有贤人。

【出处】语出《论语·公治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示例】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汉书·武帝纪》

5、涂歌邑诵[tú gē yì sòng]

【解释】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出处】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饬礼神之馆,涂歌邑诵,以望属车之尘者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