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nacha'ersiji
[外文]:Анатo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уначарский,(1875~1933)
卢那察尔斯基,Α.В.,苏联文学家、教育家、美学家、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1897年投身革命,1904年起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前进报》和《无产者报》的编辑工作。1905~1907年,他在策略与哲学问题上与布尔什维克发生分歧。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重新加入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至1929年,一直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 1930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08~1911年间,他同Α.Α.波格丹诺夫等人一起宣扬过经验批判主义,并企图建立一种“社会主义新宗教”。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理查德·阿芬那留斯、安·卢那察尔斯基对纯粹经验批判的通俗叙述》、《宗教和社会主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十月革命后,他基本上改正了错误,积极参加了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多部论述文学艺术和美学的著作。
美学思想卢那察尔斯基继承了Г.В.普列汉诺夫强调从社会存在出发去分析美与艺术的思想,纠正了普列汉诺夫的某些偏颇,对艺术的审美特征有细腻精辟的分析,特别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创造问题给予了极大的注意。他的美学思想不如普列汉诺夫那样系统和具有理论的概括性,但有敏锐的时代感,也更富于战斗性。
卢那察尔斯基美学思想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十月革命前,他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俄国革命,但受R.阿芬那留斯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误以为经验批判主义是通往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好的阶梯。在他的早期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实证美学概论》一书中,力图用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来改造L.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现实主义美学。他用生理特征和机体能力来论证审美情感和艺术活动,认为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评价取决于机体具有的能量,而艺术的任务则在于把生活加以集中、浓缩,使人们在神经不紧张的情况下,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东西,消耗一定数量的感受能力,能获得比日常生活丰富得多的感受。他断言:美学是“一门关于评价的科学”,而真、善、美的评价只有在人追求和谐美好生活的生物本能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因此美学便成了“生物学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尽管这本书在根本理论上有着重大错误,但却提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如主张美与生命发展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等等。卢那察尔斯基在分析美的本质和形态时有一些富于创造性的观察和说明。他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论著和文艺评论中,往往突破实证美学的抽象原则,对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提出与无产阶级现实斗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文艺的任务。他强调,任何生动的、真正美的艺术在本质上是战斗的,指出无产阶级正在成长起来,已经开始认识到艺术的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批评的任务就在于向工人群众评价一切优秀的艺术珍品。在《社会民主主义艺术创作的任务》(1907)一文中,他论证了艺术家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密切联系的必要性,阐述了无产阶级艺术的特征,既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悲观厌世的颓废主义倾向,也反对排斥、歧视艺术的庸俗社会学观点。
文艺理论方面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后,卢那察尔斯基在创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苏联的传播和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文集(1933),并作序阐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美学思想体系。他的《列宁和文艺学》(1932),首先系统阐发了列宁的文艺思想及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发展。他强调列宁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对于美学和文艺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指出反映论所注意的,主要是作家对社会变动的反映,是作家对于这种或那种历史局势的客观代表性。他坚决抵制否定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思潮,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文艺遗产,把社会学的分析和美学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下了许多评论俄国和西欧古典文艺以及现代文艺流派的精采篇章。他热情扶植新兴的无产阶级文艺,高度评价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创作,提倡文艺创作的多样化,支持一切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他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3)等论著中,论证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型创作方法,指出这种创作方法是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发展,一种在对立物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运动,而人则是能够影响现实进程的积极力量。他十分重视戏剧、电影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形式;还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悲剧不仅能够,而且应该存在,因为悲剧性的因素在今天还没有消除;同时需要运用幽默、喜剧作为“一种极妙的潜移默化的手段”,因为“可以用笑声改造人”。
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遗产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他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和戏剧作品早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就由鲁迅、瞿秋白等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艺工作者产生过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