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ongsunlongzi
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 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其中除《迹府篇》是由公孙龙的弟子后来补录的外,其他 5篇,即《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经多数学者考证后,确认为公孙龙本人所著。
《公孙龙子》一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其中《迹府篇》记载了公孙龙与孔穿有关“白马非马”等命题的辩论,并指出白马非马即是言“异白马与所谓马”。《白马论》从内涵和外延上,着重论证了“白马”与“马”在所指内容和范围上的同一和差别,同时还揭示了种名和属名不能等同或混淆的正名思想。《名实论》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彼”之名必须专指彼之实,“此”之名必须专指此之实。《名实论》还强调 “物” 就是指天地及其所形成的万物,“名”则是对实的称谓。《指物论》提出了“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坚白论》系统地阐述了唯心主义的 “离坚白” 思想。《名实论》、《指物论》和《坚白论》这三篇反映了公孙龙的二元论的名实观。《通变论》既提出了“类”和“变”的思想,也提出了“二无一”、“鸡三足”、“青以白非黄”等论辩命题,是研究公孙龙和其他辩者诡辩思想和分类思想的资料。
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