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杜鹃花

杜鹃花科(Ericaceae) 杜鹃花属常绿或半常绿灌木,稀乔木。全属约850余种,中国约有560余种。中文名来自神话传说:蜀王杜宇(望帝)死后化为杜鹃(鸟),逢春悲啼,泣血不止。后人有“杜鹃啼处血成花”之说,因此花、鸟同名。杜鹃花种类、品种繁多,娇艳动人,为世界名花之一。

概况

中国杜鹃花资源丰富,曾对世界杜鹃花的选育和栽培有重要贡献。英国植物学家R.福琼于1850年将中国杜鹃(映山红,R.simsii)引至欧洲后,经多种、多代杂交,育成了能经促成栽培而在圣诞节开花的新品系,在欧洲有“比利时杜鹃”之称,也是中国丹东杜鹃的主要来源之一。1904~1931年间,英格兰人G.福里斯特曾7次到云南,采集了大量杜鹃花的标本和种子,以之为亲本在英国杂交培育成新品种,丘园和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因此而以拥有大量常绿杜鹃花著称。20世纪30~40年代,欧美杂交的杜鹃品种,即俗称的“西洋鹃”(简称西鹃),陆续传入中国安东(现称丹东)等地,同时日本培育的石岩杜鹃 (R.obtusum)、皋月杜鹃等品系(俗称“东洋鹃”),也随之传入。不久中国上海等地也开始杂交自育新品种。1950年后,中国植物学家对杜鹃花的采集、分类、引种栽培做了不少工作,秦仁昌按德国H.斯洛伊默分类法提出的中国杜鹃花分类方案,受到各国植物学家的重视。中国丹东地区现已成为杜鹃花盆栽基地之一,有“杜鹃花城”之称。其他如昆明、成都、重庆、无锡、上海和广州等地栽培也较多,但多以落叶杜鹃为主。1983年在云南省腾冲县高黎贡山发现一株高25米以上、地径3.07米、树龄500年以上的大树杜鹃(R.giganteum),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树。

特征、分布和种类

杜鹃花单叶互生,通常全缘。花顶生或侧生,单朵或多朵组成总状伞形花序或头状花序;花萼5~10裂,宿存;花冠钟形、漏斗形、管形、辐射形、碟形或碗形,常5裂;花色多样,少数具香气。蒴果。种子细小,多呈锯末状或糠秕状。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而以亚洲最多。中国分布地区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其中云南有250余种,是世界杜鹃花分布中心,也是栽培杜鹃花的主要发源地。种类繁多,有不同生态类型:

(1)热带杜鹃。生长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多为附生型,叶小而革质,要求高温、多湿。

(2)常绿杜鹃。分布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区。其中自然分布海拔较低者,大都喜半荫环境,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常绿杜鹃,大都喜冷凉而多湿的气候。以夏季温度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60~90%的环境为宜,忌高温、干燥和碱性土。

(3)落叶或半落叶杜鹃。要求冷凉多湿气候,夏季温度不超过30℃,湿度在60%以上,荫蔽度在50%左右,冬季能耐-30℃低温。中国俗称的杜鹃品种,实际上即属这一类型。此外,园艺上还习惯将栽培杜鹃按花期分为春鹃(展叶前开花)、夏鹃(展叶后开花)、春夏鹃(春鹃与夏鹃之杂交种,春夏间开花,花期最长)和秋鹃(中国台湾省特产,春、秋两季开花)。

栽培

杜鹃花喜排水良好、pH4.5~6的酸性土壤,并喜光照和凉爽湿润气候,忌烈日曝晒;多数为浅根性,须根纤细,忌浓肥。以扦插繁殖为主;以育种为目的者,则以播种为主;也可行靠接或腹接繁殖。施肥以淡肥勤施为原则,有机肥为主。夏季以60~70%的荫蔽度为宜。冬季温室盆栽,则须阳光充足。夏温高于30℃时,应采取洒水、喷雾、通风等降温措施。相对湿度宜保持在60~90%之间。冬季寒冷地区需置0~5℃的冷室越冬。一般较少修剪。

应用

园林观赏用杜鹃多配植于庭院、草坪、花坛、花境或风景区,丛栽、孤植或林缘大片种植均宜。夏季炎热地区,宜在稀疏林缘配植。也可盆栽。小叶类可制盆景。高山灌木种类中有些种的叶能提取芳香油作香精原料,并入药。黄杜鹃有剧毒,花果俱入药。大白花杜鹃(R.decorum) 的鲜花煮沸漂浸后可炒食。多数种类的树皮和叶富含鞣质,可作栲胶原料。木材粗大者,可制作美术工艺品。此外,高山杜鹃花因植株矮小,枝条密集,根系发达,还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见彩图)

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