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越剧

戏曲剧种。因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它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 名说唱艺人首次化妆登台,串演《十件头》、《赖婚记》、《倪风煽茶》等,唱腔仍以“落地唱书调”(即“吟哦调”)为主,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被称为“的笃班”,又名“小歌班”。后流行于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村生活,主要有《卖婆记》、《卖青炭》、《箍桶记》、《养媳妇回娘家》等。随着小歌班在浙东南各城市流传,剧目逐渐改取坊间唱本或移植乱弹剧目,如《珍珠塔》、《双珠凤》等。曲调也由用帮腔演唱的“吟哦调”向乐队伴奏发展。1916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到1921年为区别于“绍兴大班”,以“绍兴文戏”名义演出于升平歌舞台。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do、 sol,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艺术特长。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1923年,艺人金荣水受京剧“髦儿戏”的影响,在嵊县施家岙办起第一个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武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不久退回农村。192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所以吸取京剧西皮la、mi定弦,创造出“四工调”,一时与男班展开竞争。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江浙绅商多集中于此,市面畸形繁荣,一时涌入上海的女班竟达30余个,时称“女子文戏”。著名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马樟花等。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

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改革,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 sol、re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1945年组成雪声剧团,建立了较正规的剧务部,在演员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的协作下,使越剧艺术在综合各种艺术手段,丰富表现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范瑞娟在演《梁祝哀史》中,与琴师周宝才创造定弦do、 sol的“弦下腔”,丰富了越剧曲调。1946年5月,雪声剧团把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祥林嫂》上演,引起文艺界很大反响,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支持。1947年夏季,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事业,“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筱楼)义演《山河恋》,并与破坏越剧改革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一场斗争。这一时期,在剧目上出现了一些较好的戏,如雪声剧团的《红粉金戈》、《凄凉辽宫月》、《万里长城》;尹桂芳、竺水招的芳华剧团的《石达开》、《葛嫩娘》、《浪荡子》;范瑞娟、傅全香的东山越艺社的《天涯梦》、《长陵怨》、《孔雀东南飞》;徐玉兰、王文娟的玉兰剧团的《国破山河在》、《红娘子》等。在演员演唱艺术上也逐步形成各自的流派,其中影响较广的有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以及稍后的戚雅仙派等。剧团组合时有变化,到1949年上海有近30个剧团,其中雪声、东山、玉兰、云华(竺水招与戚雅仙)、少壮(陆锦花等)被称为“五大剧团”。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地区对越剧也进行了改革,组成社教队,编演新戏,在部队和农村演出。江南新四军北撤时,越剧也随部队到了山东。社教队采取男女合演形式,演出了不少反映现实斗争的剧目。

十姐妹演出《山河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4月建立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院的前身)。几年间越剧演出团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仅浙江一省就有越剧专业剧团70多个,其中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规模较大。越剧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种优美抒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屈原》、《追鱼》、《情探》、《盘夫索夫》、《柳毅传书》、《南冠草》、《碧玉簪》、《山花烂漫》、《胭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摄制成影片。越剧还多次出国到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越南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越剧演员队伍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是1949年前一些初露头角的演员如王文娟、戚雅仙、陆锦花、吕瑞英、金采风等逐渐成熟,显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是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不断培养出一批新的人材。50年代,浙江省越剧二团、上海越剧院等不少剧团先后开始进行男女合演的革新试验,其中浙江省越剧二团于1952年以来,演出《风雪摆渡》、《金沙江畔》等,对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尝试。不少演员对培养男演员作出了贡献,如竺芳森等。男女合演不仅开拓了越剧的题材和表演能力,演出了不少现代戏,而且出现了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男演员。另外,越剧还拥有一批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专家,如编剧徐进、顾锡东、胡小孩;导演吴琛、黄沙;作曲刘如曾;美术设计幸熙、苏石风等。

十组妹签订的义演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