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津巴布韦

非洲东南部内陆国。邻莫桑比克、赞比亚、博茨瓦纳和南非。面积390759平方公里,人口798万(1984)。全国分为7个省。首都哈拉雷。

图自然条件

地质上是非洲古陆的一部分, 属南非高原北缘, 大致由三级高原面组成, 仅东部边缘自北向南延伸着高原边缘地,地势崎岖, 伊尼扬加尼山海拔2595米,为全国最高点。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国土的高高原(高草原)长约650公里,西南部宽仅80公里,向东北逐渐展宽到400公里以上,海拔1200~1500米,构成全境地形的脊柱和主要分水岭。地表由久经侵夷的花岗岩体构成,起伏平缓。岩浆活动形成著名的矿带,有金、石棉、铂、铁、铜等多种矿藏, 其中富集铬、铂、铜的大岩脉构成长480公里、宽约10 公里的蚀余条状丘陵。高高原南北两侧是海拔900~1200 米的中高原, 二者合占全国面积40%。南侧由花岗岩构成,切割强烈,地表起伏较大; 北侧由石炭~二迭纪的卡鲁系沉积岩组成,地势较平坦,富煤炭资源,其西部地表多沙地,是卡拉哈里盆地的边缘。中高原外侧是海拔900米以下的南、北两片低高原,分属林波波河、萨比河流域和赞比西河流域。南部低高原面积较广,地势低平,河流沿岸多沼泽;北部低高原面积较窄,断续相连。

全境处于南回归线以北。具有气温年较差小的热带气候特点,气温随高度不同而异,低高原气温最高,年平均气温23~27℃;高高原四季如春,为18~19℃;中高原介于二者之间;东部山地全年凉爽,为16℃左右。降水偏少,自东向西递减。高高原东部和东部山地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山地东坡迎风面在10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不足600毫米,低高原在400毫米以下。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80~90%集中于11月至翌年3月;旱季长达7~8个月,常滴雨不降。植被以稀树草原和灌丛草原分布最广,向西逐步过渡为荒漠化稀树草原,森林仅见于东部山地。河网较密,各河均源出高高原,河流坡降大,富水力资源。

居民和发展简史

非洲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增长率 3.4%。人口分布地区差异较大。高高原东部城镇众多,人口密集;国境西部、北部和南部,除工矿业城镇外,人烟稀少;东南部低高原尚有大面积无人居住区。居民中班图语系的马绍纳族和马塔贝勒族占93%,余为白人和亚洲人。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少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官方语言为英语。

境内多处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东南部马斯温戈附近著名的石头城(即“津巴布韦”)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农具、碎谷和炼铁坑,证明距今约1000年前,当地居民已懂得炼铁和制作农具,种植多种作物。公元13~19世纪曾先后为莫诺莫塔帕王国和昌加王国版图,梯田、灌溉等遗迹反映当时昌盛的农业和文化。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侵入,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1895年被称为南罗得西亚。1923年起由英国直接统治,改称“自治领地”。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一部分。1963年“联邦”解散,次年当地白人当局改名为罗得西亚,并于1965年片面宣布独立,1970年改称“罗得西亚共和国”。在近一个世纪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下,黄金等矿产资源遭到掠夺,大量肥沃的土地被霸占,用以发展白人的商品性农牧业。当地非洲人被驱赶到中高原和低高原贫瘠、干旱的“保留地”里,从事自给性生产。因土地贫瘠,耕作落后,作物产量低,难以糊口,迫使许多青壮劳力流入白人经营的农场、矿山和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当地人民经过长期斗争,于1980年4月8日独立,成立津巴布韦共和国。

经济地理

非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60.1亿美元,其中工业占37%,农业占1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870美元,在非洲属中上水平。

全国耕地267.8万公顷,占总面积6.9%,已利用的草场亦仅486万公顷,土地资源潜力较大。白人私人农场和非洲人小农经济并存,还有为数不多的种植园。烟叶、玉米和肉用牛历来是 3个主要农业部门。非洲最大烟叶生产国和世界重要烟叶出口国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5万公顷,总产量1982年9万吨,高高原东部是主要产区。小农种植的烟田分布广泛,以栽培供自身消费的土耳其烟叶为主。农场采用先进技术。种植弗吉尼亚烟叶,一般附有设备良好的烤房,产品大部供出口。玉米是首要粮食作物,1982年种植面积141.6万公顷,总产量180万吨,居非洲第四位。主要由私人农场种植,大部用作饲料,其余供作主食或出口;高高原东部也是集中产区,水土条件有利,栽培技术先进,平均每公顷产2900千克,居非洲首位。肉用养牛业亦由私人农场经营,活牛与牛肉均为出口商品。1965年后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发生了一些变化。棉花发展迅速,中高原是主要产区,东南部奇雷济灌区建有大型棉花种植园。随着低高原灌溉农业的发展,萨比-林波波流域和赞比西河谷又兴建起甘蔗种植园,蔗糖已自给有余。果树向来由种植园经营,首都哈拉雷以北的马佐埃柑橘园最有名,有灌溉地2万公顷。东部山地还产茶叶、咖啡等。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城墙

工业中制造业比重很大,占国民生产总值27%,包括纺织、食品、皮革、冶金、水泥、炼油、化肥、机械、汽车修配等部门。集中分布于哈拉雷—布拉瓦约铁路沿线城市,较重要的有卡多马的纺织厂,圭鲁的炼铬厂和制鞋厂、奎奎的钢铁厂、布拉瓦约的汽车装配厂和轮胎厂等。东部边缘城市穆塔雷的炼油厂和西部万基的煤炭化工企业也较有名。电力工业较发达,最大的电站是赞比西河上卡里巴水坝下方的南岸水电站,发电能力70.5万千瓦。

采矿业亦很重要,1981年占国民生产总值5%。矿产品出口额仅次于烟叶、主要出口石棉、金、镍和铬,次为铜、银、钴、煤等。是世界重要石棉和铬生产国之一。1981年石棉产量24.8万吨,中南部的兹维沙瓦内是最大矿区,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铬矿石年产53.6万吨,主要产于奎奎和舒鲁圭。金矿开采历史较久,多系分散小矿,年产量3.7万盎司。铜矿开采始于20世纪50年代,矿区分布在北部的奇诺伊周围,1981年铜产量2.5万吨,镍1.3万吨。西北部的万基煤矿是非洲最大煤矿之一,年产约300万吨,除供国内消费外,还向邻国出口。此外,还开采锂、锡、铁、锰等,在东南部的比基塔有非洲重要的锂矿。

旅游业颇盛。著名的石城头遗址和莫西奥图尼亚瀑布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东部山地是本国居民游览度假胜地。还有万基等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控制狩猎区。

国内交通方便,铁路全长3470公里,构成交通网的主干。哈拉雷—布拉瓦约线是国内运输大动脉,贯穿最富庶的农业区和工矿业城镇集中带,并有多条支线通往其他矿区和经济作物产区。1981年有公路86000公里,其中干线长 19000公里。地处内陆,海外联系需借道邻国,东通莫桑比克的贝拉和马普托的铁路向为货物进出口主要通道,还承运赞比亚的部分过境物资;由铁路经博茨瓦纳出南非诸港也是通海途径之一。1974年又从布拉瓦约—马普托铁路线上的鲁滕加支线至拜特布里奇,直接同南非铁路系统衔接。国内所需石油则由贝拉至穆塔雷的输油管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