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üshi Chunqiu
中国战国末期杂家著作。又名《吕览》。由秦国相国吕不韦(?~公元前235)组织其门客集体编写而成,约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此书兼收并蓄了战国诸子百家的主张,大抵以儒、道为主,兼采墨、法、兵、农和阴阳家之言。计有十二纪、八览、六论26个部分。六论中最后一论为《士容》,共有六篇,其中第三至第六篇为《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由于各篇字数有一定限制,编写者取材时往往有所剪裁割裂,因而这四篇只保存了先秦“农家”学说的片断,但已具有系统的理论,可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它们反映了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农学水平和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政治情况,为研究先秦农业历史提供了较为可靠详细的资料。
《上农》篇着重讲重农政策,反映了先秦统治者的农本观念,论述了重农的目的以及保证农民专心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措施。其他三篇则是总结了当时的农业技术知识。《任地》篇讲土壤耕作和土地利用原则,首先提出了农业生产上的10个重要课题;接着指出土壤性质的几对矛盾,即所谓“力、柔”,“息、劳”,“棘、肥”,“急、缓”,“湿、燥”等,要求设法使这些矛盾向相对方向转化;然后谈到上田弃亩、下田弃畎的土地利用方法以及耕种操作和物候条件等;最后归结为农作之要在于“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即既要耕种及时又要有优良的耕作技术。《辨土》篇对《任地》篇所提要求作了具体回答,指出改变土壤性状,首先要对不同的土壤在耕作时间上作不同的安排,还谈到因耕作不良而引起的所谓“三窃”,即地窃(播种过稀)、苗窃(缺苗)和草窃(杂草妨苗);指出了耕种不及时和不得法之弊,以及播种疏密、禾苗行列对禾苗生长的影响等。《审时》篇主要论述了禾、黍、稻、麻、菽、麦 6种作物的生产操作及时与否对植株生长、子实大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
《上农》等四篇在20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经多次抄写刻印,加上字体由篆而隶而楷的变化和错简等原因,讹误较多,不易读懂。清代有些学者从文字上做过不少考证工作。近人夏纬瑛、王毓瑚从文字和农学两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