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刘劭

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官至尚书郎、散骑侍郎,赐爵关内侯。他所生活的魏晋时期,围绕统治阶级如何选拔人才、士庶阶级如何争取晋爵的现实问题,曾对才性关系问题展开“百家争鸣”。刘劭从“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较全面地探讨了人的才能和性格。他按照才能特征,把人才分为清节(德)、法家、术家、国体(德、法、术三材皆备),器能(三材皆微)、藏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等12种类型。认为“学,所以成材”;并肯定“人才不同,成有早晚”。他又根据性格特征,把人性也分为12种类型(见表)。他认为才与性既可分离,又可结合,从而组成兼德(道德得到高度发展)、偏材(某一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兼材(德才兼备)3种基本的人才类型。

图

刘劭特别考察了才性鉴定问题,认为才性可以通过九种外部表现(九征)而予以鉴定,如通过“色”,可以观察到“惨怿之情”;通过“容”,可以观察到“态度之动”;通过“言”,可以观察到“缓急之状”等。但又指出,在鉴定过程中常会产生“难知之难”和“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并对这两大困难的种种原因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八观”和“五视”等一套才性鉴定的方法;这相当于后世的观察法。“八观”是:“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是:“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这些方法颇富有辩证精神。如认为人的才性的各个方面常会互相损益,彼此间杂,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才性,不能只看他的表面行为,而要深入到其行为的实质中去;认为一个人在才性方面的某些长处,往往是以其相对应的某种短处为表征的,所以观察其短处,可以了解到其长处;认为要鉴别一个人的才性,必须观察他在变化条件下的行为,也要观察他在稳定条件下的表现,这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

刘劭著述留传下来的仅有《人物志》3卷11篇,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专著。1937年,美国学者J.K.施赖奥克曾把《人物志》编译成一本书出版,题为《人类能力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