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中文为您整理了心向往之、以意为之、尤而效之、等闲视之等“之”结尾的成语129个,包括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1、心向往之[xīn xiàng wǎng zhī]
【解释】向往:崇敬仰慕。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示例】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中》
2、以意为之[yǐ yì wéi zhī]
【解释】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示例】假使以意为之,那就决不能真切,深刻,也就不成为艺术。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
3、尤而效之[yóu ér xiào zhī]
【解释】指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示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露布》:“高曳长缣,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弥大。”
4、等闲视之[děng xián shì zhī]
【解释】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示例】秦牧《<艺海拾贝>跋》:“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无产阶级文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技巧问题是决不能等闲视之的。”
5、才不半古,功已倍之[cái bù bàn gǔ,gōng yǐ bèi zhī]
【解释】才;有不此:古人;功:功业。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而所立功业已多古人一倍。形容人得时遇势,易建功业。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示例】故曰才不半古,功已倍之,盖得之于时世也。 ——《晋书·陆机传》
6、思所逐之[sī suǒ zhú zhī]
【解释】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7、生而知之[shēng ér zhī zhī]
【解释】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示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师说》
8、群起而攻之[qún qǐ ér gōng zhī]
【解释】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他品行恶劣,难怪大家会群起而攻之,他这是咎由自取。
9、自我得之,自我捐之[zì wǒ dé zhī,zì wǒ juān zhī]
【解释】捐:舍弃,抛弃。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
10、听之任之[tīng zhī rèn zhī]
【解释】听、任:随,任凭;之:代词,代人或事物。任凭事物存在发展而不去过问。
【出处】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
【示例】除了儿子有时乘机劝说几句,一般听之任之。 ——沙汀《青棡坡》
11、交臂失之[jiāo bì shī zhī]
【解释】比喻遇到了机会而又当面错过。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示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12、计无复之[jì wú fù zhī]
【解释】指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示例】从来际逆境者,其情不一,有计无复之。 ——清·沈德潜《与张承夫书》
13、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xiào mà yóu tā xiào mà,hǎo guān wǒ zì wéi zhī]
【解释】指为官声名很坏,任凭人们笑骂,还是泰然自若当自己的官。
【出处】《宋史·邓绾传》:“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
【示例】并劝他‘下野以示坦白’,不要‘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53章
14、畏而爱之[wèi ér ài zhī]
【解释】畏:惧怕。指又怕又爱。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示例】威惠兼举,宽猛相资,故能畏而爱之,不严斯治。 ——《隋书·樊子盖传》
15、不得已而用之[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
【解释】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出处】《六韬·文韬·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示例】且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宋·孔平仲《续世说·直谏》
16、将欲取之,必先与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解释】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示例】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7、以死济之[yǐ sǐ jì zhī]
【解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示例】炎公受省宪付托之重,更当以死济之。 ——清·章炳麟《电湘救赵》
18、片言折之[piàn yán zhé zhī]
【解释】折:使人折服;之:代词,指人。用简短的几句知使人折服。形容话虽少,说服力却很强。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忽阶下一人应声出曰:‘臣请往见鄢陵侯,以片言折之。’”
【示例】鄰邑讼不决,亦皆赴诉,片言折之,各心厌去。 ——《明史·盛颙传》
19、偶一为之[ǒu yī wéi zhī]
【解释】偶:偶尔;为:做。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出处】宋·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示例】但我以为这些方法,也只能随时随地,偶一为之,难以多做。 ——鲁迅《书信集·致赖少祺》
20、谁为为之[shuí wèi wéi zhī]
【解释】谁为:即为谁;为:做,作为。慨叹没有知己,为谁而作。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示例】请问晋人的清谈,谁为为之?孰令致之? ——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21、古已有之[gǔ yǐ yǒu zhī]
【解释】古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出处】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章:“他们说我们贿选,这是古已有之的。”
【示例】这种现象古已有之,不足为奇
22、一言以蔽之[yī yán yǐ bì zhī]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23、一以贯之[yī yǐ guàn zhī]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示例】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几十年间一以贯之。 ——刘征泰《苏步青》
24、折而族之[zhé ér zú zhī]
【解释】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25、一走了之[yī zǒu liǎo zhī]
【解释】指不顾而去。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示例】你不能一走了之,留下这个烂摊子给别人来收拾。
26、计无付之[jì wú fǔ zhī]
【解释】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27、有则改之[yǒu zé gǎi zhī]
【解释】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
【出处】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28、感慨系之[gǎn kǎi xì zhī]
【解释】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出处】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示例】就弄得他神经过敏,以为北方女子太死板而南方女子太活泼,不禁感慨系之矣了。 ——鲁迅《在酒楼上》
29、笃而论之[dǔ ér lùn zhī]
【解释】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出处】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示例】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下》
30、知其不可为而为之[zhī qí bù kě wéi ér wéi zhī]
【解释】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
【出处】茅盾《从<风洞山传奇>说起》:“在明末诸忠臣中,我对于瞿式耜的评价,比史可法还高些……因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3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mín kě shǐ yóu zhī,bǔ kě shǐ zhī zhī]
【解释】由:顺从;之: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老百姓只可以让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出处】《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示例】还是让他照原文背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好好的经典都弄成四不象了。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七
32、引而伸之[yǐn ér shēn zhī]
【解释】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
【出处】《周易·系辞上》:“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示例】其微辞隐义,则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备者,复为说以补其阙。 ——《元史·儒学传·陈栎》
33、敬鬼神而远之[jìng guǐ shén ér yuǎn zhī]
【解释】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示例】他对人始终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34、羞恶之心,人皆有之[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
【解释】指做了错事、坏事而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人人都是有的。
【出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示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某虽为盗,良心岂尽丧乎? ——明·熊大木《杨家府演义》第二回
35、一理贯之[yī lǐ guàn zhī]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示例】又云以一理贯之故具观心义,其如妙玄十法,岂不以一理贯之。 ——《四明十义书》卷下
36、以死继之[yǐ sǐ jì zhī]
【解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把某事干到底。比喻决心很大。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示例】女笑曰:“痴婢能自主乎?”曰:“不济,则以死继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梅》
37、跂予望之[qì yǔ wàng zhī]
【解释】跂:抬起。抬起脚跟远望。
【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
【示例】他跂予望之,希望她能早日回来。
38、行或使之[xíng huò shǐ zhī]
【解释】行:所作所为;使:命令,指使。所作所为好像有人指使似的。比喻做事自觉主动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39、兼而有之[jiān ér yǒu zhī]
【解释】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出处】《墨子·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示例】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应该兼而有之。
40、要而论之[yào ér lùn zhī]
【解释】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示例】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41、一言蔽之[yī yán bì zhī]
【解释】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示例】清·方苞《书淮阴列传后》:“其击楚破代,亦约举其成功,至定三秦则以一言蔽之,而其事反散见于他传。”
4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xué rú bù jí,yóu kǒng shī zhī]
【解释】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处】《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示例】秋间又过太湖,游石公、飘渺诸峰……明年将为天台、雁荡之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百0六首。
43、姑妄听之[gū wàng tīng zhī]
【解释】姑:暂且;妄:随便,胡乱。姑且随便听听,不一定就相信。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奚。”
【示例】即使是饭后的公评,酒后的宏议,也何尝不可姑妄听之呢? ——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
44、小大由之[xiǎo dà yóu zhī]
【解释】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处】《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
45、寤寐求之[wù mèi qiú zhī]
【解释】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种事物。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示例】我将寤寐求之。
46、笼而统之[lóng ér tǒng zhī]
【解释】混合不分。
【出处】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关键字》:“……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
47、马上得之[mǎ shàng dé zhī]
【解释】旧时比喻以武力夺取天下。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示例】陛下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是不可以马上治之。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长短纵横》
48、分而治之[fēn ér zhì zhī]
【解释】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出处】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示例】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互利与和平事业,反对民族奴役,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 ——宋庆龄《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
49、群起攻之[qún qǐ gōng zhī]
【解释】群:众人;攻:攻击。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不多两日,杨愕的回信来,说是这其中一定有人播弄,务要探听明白,群起攻之,方是正办。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一回
50、知之为知之[zhī zhǐ wéi zhī zhī]
【解释】为:是。懂就是懂。指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1、将欲夺之,必固与之[jiāng yù duó zhī,bì gù yǔ zhī]
【解释】欲:打算;固:通“姑”,姑且;与:给予。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52、总而言之[zǒng ér yán zhī]
【解释】总的说起来。
【出处】《容斋随笔·卷六·洗儿金钱》:“若总而言之,殆不可胜算。”
【示例】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千结束。 ——《毛泽东选集·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53、统而言之[tǒng ér yán zhī]
【解释】总的说起来。
【出处】《魏书·李平传》:“皆是皇居帝里,相去不远,可得统而言之。”
【示例】行仁义者为君子,不行仁义者为小人,此统而言之也。 ——二月河《乾隆皇帝》五
54、计无所之[jì wú suǒ zhī]
【解释】犹言计无所出。想不出什么办法。
【出处】《梁书·王僧辩传》:“子仙等困蹙,计无所之,乞输郢城,身还就景。”
55、扩而充之[kuò ér chōng zhī]
【解释】扩:扩展。扩大范围,充实内容。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示例】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遍应用起来。 ——朱自清《论气节》
56、恭而敬之[gōng ré jìng zhī]
【解释】恭:恭敬;敬:敬重。恭敬的加重说法或诙谐说法。
【出处】老舍《赵子曰》第十五章:“李顺恭而敬之的慢慢地卷起那张戏报子。”
57、推而广之[tuī ér guǎng zhī]
【解释】广:宽,大。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示例】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灭。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十
58、反其意而用之[fǎn qí yì ér yòng zhī]
【解释】其:他的;意:意义;用:使用。指按照与原来相反的意思去引用或使用词语、典故等。也用来指文艺创作等有创新或突破前人的束缚。
【出处】宋·严有翼《艺苑雌黄》:“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致此。”
59、上之所好,下必从之[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
【解释】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
【出处】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示例】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轻死,楚王好瘠而国有饥人。 ——《北史·李彪传》
60、将欲取之,必姑与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
【解释】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示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就是这种计策。 ——《唐史演义》第14回
61、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
【解释】庸人:平庸的人;扰之:自己扰乱自己。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出处】《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示例】南村野史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卓哉斯言也。 ——明·陶宗仪《辍耕录·松江之变》
62、明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解释】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mù xiù yú lín,fēng bì cuī zhī]
【解释】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示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辫亮于人,择而剪之。一场少年玩笑,因地位悬殊,便何其郑重。 ——金庸《鹿鼎记》第十二一回
64、淡然处之[dàn rán chǔ zhī]
【解释】淡然:不经心,不在意;处:处理,对待。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事物。
【示例】我们对此不能淡然处之,要引起高度重视。
65、极而言之[jí ér yán zhī]
【解释】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出处】明·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示例】说这个话是极而言之,把问题讲透。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
66、心乡往之[xīn xiāng wǎng zhī]
【解释】对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丘书,相见其为人。”
67、简而言之[jiǎn ér yán zhī]
【解释】简括地说,长话短说。
【示例】简而言之,我们得尽快办好。
68、凿凿言之[záo záo yán zhī]
【解释】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示例】入朝之后,或至尊顾问;或因事敷陈;或九卿会议,当尽力凿凿言之。 ——高阳《清官册》五
69、堂而皇之[táng ér huáng zhī]
【解释】堂皇:官署的大堂,引申为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莎士比亚”》:“末一句是客气话,赞成施先生的其实并不少,要不然,能堂而皇之的在杂志上发表吗?”
【示例】现在这时代,劳动做工是堂而皇之的了。 ——叶圣陶《四三集·一个练习生》
70、学而时习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
【解释】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示例】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71、姑妄言之[gū wàng yán zhī]
【解释】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出处】《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听之奚。”
【示例】这不过姑妄言之罢了,哪一个能办这件事? ——《九命奇冤》第二十九回
72、将欲取之,必姑予之[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
【解释】姑:暂且。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73、反其道而行之[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解释】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示例】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 ——清·吴趼人《痛史》
74、容或有之[róng huò yǒu zhī]
【解释】容:或许。或许发生过这回事。
【出处】宋·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
【示例】容或有之,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鸣锣开道的,难道他聋了,听不见?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
75、卧以治之[wò yǐ zhì zhī]
【解释】卧:躺着。躺着就把政事处理好了。用以称颂政清事简。
【出处】《史记·汲郑列传》:“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示例】朕难其材,卿实元勋,以忠许国,谓当亟往卧以治之。 ——宋·王安石《赐观文殿学士兵部尚书欧阳修辞知青州不允诏二道》
76、一笑了之[yī xiào liǎo zhī]
【解释】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
【出处】沙汀《淘金记》:“那显然是幺长子对白酱丹的毒辣的讽刺;纵然他本人仅仅一笑了之。”
【示例】这样的事情我们一笑了之,不必太在意。
77、默而识之[mò ér shí zhī]
【解释】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故目击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78、丛兰欲秀,秋风败之[cóng lán yù xiù,qiū fēng bài zhī]
【解释】兰:兰草;秀:开花;败:衰败。兰草要开花,但秋风使之凋谢。比喻好人做好事而遭坏人陷害。
【出处】《文子·上德》:“日月欲明,浮云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生欲脩,秋风败之。”
79、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
【解释】庸人:平凡的人。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80、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wù bì xiān fǔ ér hòu chóng shēng zhī]
【解释】腐:腐烂。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了寄生。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
【出处】《荀子·功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宋·苏轼《论范增》:“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81、高山仰之[gāo shān yǎng zhī]
【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出处】《管子·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极也。”《鬼谷子·符言》:“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82、淡然置之[dàn rán zhì zhī]
【解释】很冷淡地放在一旁。形容毫不在意。
【出处】高阳《清宫外史》下册:“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示例】我对此事淡然置之。
83、既来之,则安之[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解释】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示例】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84、泰然居之[tài rán jū zhī]
【解释】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
【出处】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叠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
85、神而明之[shén ér míng zhī]
【解释】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出处】《周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示例】虽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强而臻自然。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
86、全力赴之[quán lì fù zhī]
【解释】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出处】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五·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徵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示例】请朝廷主持,上下一心,以天下全力赴之,以赎回辽东半岛为归,否则枝枝节节为之,恐其不能及也。 ——《清史稿·锡良传》
87、等而上之[děng ér shàng zhī]
【解释】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出处】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示例】等而上之,则孔子之温良恭俭,言不过物。 ——清·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后》
88、说大人则藐之[shuō dà rén zé miǎo zhī]
【解释】大人:大人物。原指向大人物游说时,不能把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后比喻敢于同权威名流争鸣辩论的精神。
【出处】《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89、无所用之[wú suǒ yòng zhī]
【解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出处】《左传·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
【示例】魏虽有武士千群,无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图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
90、等而下之[děng ér xià zhī]
【解释】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出处】宋·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示例】他这种做法,比起纪昀,就更等而下之了。 ——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
91、慨乎言之[kǎi hū yán zhī]
【解释】慨:感慨。形容非常有感触地谈论某事。
【出处】清·柴萼《梵天庐从录》:“庐山僧光熊哭兄诗云:‘身经刀过头方贵,尸不泥封骨始香。’沈着痛快,慨乎言之。”
【示例】管他死得值与不值,该与不该,谁还忍心批评他的是非得失呢?慨乎言之!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一回
92、引而申之[yǐn ér shēn zhī]
【解释】由某件事或某种思想推衍到其他有关的意义,并进一步加以发挥。
【出处】《周易·系辞上》:“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示例】太常少卿郑愔又引而申之,播于舞咏,亦受厚赏。 ——《旧唐书·后妃传》
93、俳优畜之[pái yōu xù zhī]
【解释】俳优:旧指演戏的人;畜:畜养。当作演戏逗乐来畜养他。指古时皇帝对文人的态度。
【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俳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示例】后来却不过叫他献诗作赋,‘俳优畜之’,只在弄臣之列。 ——鲁迅《从帮忙到扯淡》
94、取而代之[qǔ é dài zhī]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示例】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取而代之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95、好恶同之[hào wù tóng zhī]
【解释】好:爱好,喜欢;恶:讨厌,憎恨;同之:使其一样。对于某种事物有同样的爱好或憎恨。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恶同之。”
96、不得已而为之[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
【解释】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示例】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宋·辛弃疾《九议》
97、困而学之[kùn ér xué zhī]
【解释】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98、中心藏之[zhōng xīn cáng zhī]
【解释】中心:心中。埋藏在心里。
【出处】《诗经·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示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99、不了了之[bù liǎo liǎo zhī]
【解释】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出处】宋·叶少蕴《避暑录话》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语,故有‘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之言。人以为戏谈。”
【示例】刚才的争论就这样不了了之。 ——叶圣陶《小病》
100、鸣鼓而攻之[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101、自我得之,自我失之[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
【解释】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
【出处】《梁书·邵陵王纶传》:“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102、虚而虚之[xū ér xū zhī]
【解释】虚:空虚。力量虚弱而故意表现虚弱,使敌人反误以为强大
【出处】《草庐经略·虚实》:“虚而虚之,使敌人转疑以我为实。”
103、一笑置之[yī xiào zhì zhī]
【解释】笑一笑,就把它放在一边了。表示不当回事。
【出处】宋·杨万里《观水叹》诗:“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示例】漕台见他如此说法,晓得他牛性发作,也只好一笑置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104、漠然置之[mò rán zhì zhī]
【解释】置:放。很冷淡地把它搁在一边。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出处】清·钱泳《履园从话·会稽郡王墓》:“故国家有祀祭之典,官吏有防护之册,而为之子孙者岂忍听其荒废不治而漠然置之耶!”
【示例】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05、何德堪之[he de kan zi]
【解释】有什么德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封赏。
106、广而言之[guǎng ér yán zhī]
【解释】一般说来。
【出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得走在经济建设工作之前,才能保证前进方向不变。
【示例】广而言之,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得走在经济建设工作之前,才能保证前进方向不变
107、使之闻之[shǐ zhī wén zhī]
【解释】闻:听见。故意让人听见。
【出处】《论语·阳货》:“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示例】乃院电径将罗电直达刘,使之闻之,不啻使刘与罗横生意见。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一百二十一
108、望然而去之[wàng rán ér qù zhī]
【解释】望:看;去:离去。形容看一眼就走开的情状。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而去之,若将浼焉。”
【示例】应童子试,不售,觉呫嗫非丈夫事,望望然而去之,乃从事于长枪大戟,驰马试剑。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
109、山有木工则度之[shān yǒu mù gōng zé duó zhī]
【解释】度:图谋。山上有树木,工匠才能量材使用。比喻人有了德才,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110、卧而治之[wò ér zhì zhī]
【解释】卧:躺着。躺着就把政事处理好了。用以称颂政清事简。
【出处】《史记·汲郑列传》:“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示例】其无咎无誉,卧而治之,无大恶可指者,亦常十居六七焉。 ——清·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
111、聚而歼之[jù ér jiān zhī]
【解释】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出处】《魏书·蠕蠕传》:“社仑凶狡有权变,月余,乃释匹候跋,归其诸子,欲聚而歼之。”
【示例】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12、知其不可而为之[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解释】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处】《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示例】吾辈固知其不可而为之耳。 ——章炳麟《致伯中书十四》
113、品而第之[pǐn ér dì zhī]
【解释】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
114、弦而鼓之[xián ér gǔ zhī]
【解释】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出处】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115、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解释】一个国家必先种下了被伐的恶因,然后才会有别人来讨伐的结果。比喻要从自身找事变的原因。
【出处】《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示例】一面看,一面想起四书上面“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章
116、泰然处之[tài rán chǔ zhī]
【解释】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处:处理,对待。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
【出处】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示例】老东山已松开孙若西,他平了平气,眼睛半闭,泰然处之,稳立不动。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二章
117、休戚共之[xiū qī gòng zhī]
【解释】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处】《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
【示例】汝亲则同气,休戚共之,事不相涉,何烦致谢。 ——《周书·齐炀王宪传》
118、敬而远之[jìng ér yuǎn zhī]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示例】若遇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119、择其善者而从之[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解释】择:选择;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示例】今两雄相持,将军若欲有为,乘此破敌可也。如其不然,将择其善者而从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
120、好自为之[hào zì wéi zhī]
【解释】劝别人或自勉要好好地活下去或干下去。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萧瑟洋场》:“你断弦也有两年了,好自为之。”
121、十世宥之[shí shì yòu zhī]
【解释】宥:赦罪。指为国立下功绩的人,其千百年后,还要饶恕其犯罪的子孙。
【出处】《左传·成公十五年》:“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
【示例】固宜世祚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镇,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十世宥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回
122、身自为之[shēn zì wéi zhī]
【解释】亲自去做到它。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八十二回:“那奚落他的人,昔日肆口乱道诽谤之言,至今日一一身自为之。”
123、漠然视之[mò rán shì zhī]
【解释】很冷淡地看待。指对人或事态度冷淡,放在一边不理。
【出处】《明史·兵志三》:“操江又以向非本属兵,难遥制,亦漠然视之,非委任责成意。”
【示例】即或号召名义,彼善于此,国人皆漠然视之,所谓春秋无义战也。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五回
124、大而化之[dà ér huà zhī]
【解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出处】《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
【示例】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 ——朱自清《文心序》
125、企予望之[qǐ yú wàng zhī]
【解释】企:踮起脚跟;予:相当于“而”,助词。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眺望。形容盼望心切。
【出处】三国·魏·曹丕《秋胡行》:“企予望之,步立踌躇。”
【示例】持此与多士争衡,庶不为持衡者齿冷。秋风日劲,企予望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126、要而言之[yào ér yán zhī]
【解释】要:简要。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晋·陆机《五等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
【示例】要而言之,《全上古文》实在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127、人人得而诛之[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解释】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出处】《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128、是而非之,非而是之[shì ér fēi zhī,fēi é shì zhī]
【解释】对的以为不对,不对的以为对。指是非不分。
【出处】《晏子·不合经术者》:“婴闻之,是而非之,非而是之,犹非也,孔丘必据处此一心矣。”
129、久而久之[jiǔ ér jiǔ zhī]
【解释】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
【示例】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