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惯战能征、大动公惯、习惯自然等含“惯”的成语17个,其中“惯”开头的成语1个,“惯”结尾的成语4个,“惯”在中间的成语12个,包括成语的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惯”开头的成语1、惯战能征[guàn zhàn néng zhēng]
【解释】征:征讨。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3回:“手里横着一柄金蘸斧,坐下李都监那匹惯战能征雪白马。”
【示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31回:“他自恃斧精力勇,惯战能征,眼底无人,藐视天下没有好汉。”
“惯”结尾的成语1、大动公惯[dà dòng gōng guàn]
【解释】形容公众愤然而出,主持正义。
【示例】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使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大动公惯,同声谴责。
2、司空眼惯[sī kōng yǎn guàn]
【解释】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出处】宋·李廷忠《卜算子·萧计议席上》:“雅兴杂鱼龙,妙算回鸾凤。莫道司空眼惯,还入清宵梦。”
3、司空见惯[sī kōng jiàn guàn]
【解释】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示例】“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4、风俗习惯[fēng sú xí guàn]
【解释】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出处】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例如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藏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示例】我们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惯”在中间的成语1、习惯自然[xí guàn zì rán]
【解释】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出处】汉·贾谊《新书·保傅》:“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示例】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 ——朱自清《论诚意》
2、习惯若自然[xí guàn ruò zì rán]
【解释】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出处】《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3、娇生惯养[jiāo shēng guàn yǎng]
【解释】娇:爱怜过甚;惯:纵容,放任。从小就被溺爱、娇养惯了。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宝玉冷笑道:‘原是想他自幼娇生惯养的,何尝受过一日委屈。’”
【示例】她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也不会干。
4、习惯成自然[xí guàn chéng zì rán]
【解释】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出处】《汉书·贾谊传》:“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示例】调节和作是为了求中和,求平衡,求自然——这儿是所谓“习惯成自然” ——朱自清《人话》
5、能征惯战[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解释】征:征伐。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出处】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左哨三千番兵能征惯战,右哨三千番兵猛烈雄骁。”
【示例】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6、久惯老诚[jiǔ guàn lǎo chéng]
【解释】比喻深于世故。同“久惯牢成”。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52回:“个个人古怪精灵,个个人久惯老诚。”
7、能说惯道[néng shuō guàn dào]
【解释】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出处】明·无名氏《渔樵闲话》第三折:“但熟甜瓜软处偏捏,蜡枪头会道能说。”
【示例】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8、骄生惯养[jiāo shēng guàn yǎng]
【解释】骄:通“娇”。指娇生惯养。
【出处】胡朴安《中华全国风物志·江苏·吴县之奇俗》:“富贵家之小孩,骄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膺疾病。”
9、见惯司空[jiàn guàn sī kōng]
【解释】指经常看到,不足为奇。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妙部新奇,见惯司空自品题。”
10、久惯牢成[jiǔ guàn láo chéng]
【解释】比喻深于世故。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6回:“你还说你不久惯牢成。”
【示例】对方却是轻车熟路,久惯牢成,什么小窟洞都可以钻了进去。 ——吴组缃《山洪》
11、能争惯战[néng zhēng guàn zhàn]
【解释】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善于作战。
【出处】《平鬼传》第15回:“自通姓名,就叫累鬼,能争惯战,有万夫不当之勇。”
12、见惯不惊[jiàn guàn bù jīng]
【解释】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出处】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见惯不惊新物盛,话长难说故人稀。”
【示例】他们见惯不惊,也就只好由我了。 ——朱自清《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