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odu
[外文]:activity
为遵循化学热力学的规律而给予实际溶液浓度某种校正后的校正浓度,也称为有效浓度。在核科学中活度是指样品中某一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自发核跃迁的次数,以前也称为放射性强度。
热力学活度(a)由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之间以及离子与溶剂之间的作用,使溶液的实际浓度与有效浓度不同,因此,在计算有效浓度时必须对实际浓度加以修正,即用一个修正因子乘以实际浓度:
a = fc
式中c为实际浓度;f为活度系数,它是衡量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程度的数值。对理想溶液,f=1;相对于理想溶液具有正偏差时,f>1;具有负偏差时,f<1;只有对于理想溶液,a才等于c。活度和活度系数的概念是1907年由美国化学家G.N.路易斯引入化学热力学的。
放射性活度(A)1910年布鲁塞尔放射学会议最先提出以居里(curie,简称居,符号Ci)作为放射性的单位,并定义1居里为与1克镭相平衡的氡的数量(标准状况下约为0.66毫米3)。1930年国际镭标准委员会建议1克镭的衰变率为1居里,取为每秒钟衰变3.7×1010次,即1居里等于3.7×1010 秒-1,并建议将居里推广应用于铀放射系的其他衰变产物。1946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建议采用卢瑟福(rutherford)作为放射性单位,1卢瑟福等于106衰变/秒,但这个单位没有通行。1950年国际放射性标准、单位与常数委员会确定居里可用于任何放射性核素,并说明不再与镭的衰变率相联系;定义是:“居里是放射性的单位,是任何放射性核素每秒发生3.700×1010衰变的量。”1962年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第 10A号报告指出:“放射性核素的量”这种说法不确切,建议用活度这一术语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转变率。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决议:活度的国际单位是贝可勒尔(becquerel),简称贝可,符号Bq,1贝可等于1秒-1。实际工作中除放射性活度外,还经常用放射性比活度和放射性浓度。比活度表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的放射性活度;放射性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放射性活度。
在金属的活泼性、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旋光性、催化剂和生物物质的活性方面都用到activity一词,中译名则很少使用“活度”一词,常译为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