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陈梦家

图资料一

中国古文字学家。浙江上虞人,青年时为新月派诗人,有诗集多种,曾在中央大学读法律,1932年入燕京大学,由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转而致力于古文字与古史。1937年起,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讲授古文字学。1944年赴美国讲学,其间曾到欧洲搜集中国青铜器资料,至1947年回北京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6年9月因受迫害逝世。

陈梦家在古文字学上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在青铜器方面著作最多,注意青铜器的形态学研究及分期标准。在《考古学报》发表的《殷代铜器》(第 7册,1954)、《西周铜器断代》(第9册,1955;至1956年第4期)为其代表作。后者只连载 6篇,其余遗稿已由考古研究所整理待印。他所搜集的海外所藏青铜器资料,已辑印的有《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

陈梦家在甲骨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该书综合各家研究成果,加以裁断,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书内《断代》部分,基本上是他1949年起撰写的《甲骨断代学》 4篇,区分出组,子组、午组等卜辞,对甲骨分期是一重要贡献。

60年代,陈梦家集中精力于汉简,整理研究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东汉简,出版为《武威汉简》一书。他还写了论文多篇,当时只发表了一部分,后辑集为《汉简缀述》,于1980年印行,书中对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作了广泛的探讨。

陈梦家还有一此关于古代史和古文献的著作 , 如《尚书通论》、《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等。《六国纪年》一书也利用了战国文字资料。

资料二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原籍浙江省上虞县。1911年4月20日生于南京,1966年9月3日卒于北京。1932年在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当时他师事徐志摩和闻一多,是新月派后期颇有影响的年轻诗人。此后去青岛大学工作,开始对古文字发生兴趣。1932年底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1934~1936年在燕京大学攻读容庚教授的古文字学研究生。1937~1944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4~1947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并收集流散欧美的商周铜器资料。回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并曾兼任《考古通讯》副主编。

陈梦家的治学道路是因研究古代的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古文字研究转入古史研究和考古研究。在甲骨学上,他对董作宾的“贞人”说和甲骨断代有所补充和纠正,将所谓“文武丁卜辞”,区分为“组”、“子组”和“午组”,首先作出它们应属武丁时期的推断。所作西周铜器的断代研究,对郭沫若创立的标准器断代法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把分散的铭文内容串连起来,探寻判断年代的根据,阐述重要史事和典章制度,并且比较深入地研讨了铜器的组合、形制和花纹问题。对于汉代简牍,除整理和校勘武威汉简,推定其中的《仪礼》简为不同于二戴的庆氏本外,主要是在弄清楚居延汉简全部出土地点的基础上,结合遗址的情况和简的年代,考察了汉代的烽燧制度和相关的问题,对居延汉简的研究有较大的推进。另外,他还对《尚书》和《竹书纪年》等古史文献、西周年代、六国纪年和历代度量衡制度等,作过一定的专门研究。陈梦家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卜辞综述》(1956)、《西周铜器断代》(1955~1956)、《汉简缀述》(1980)及《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尚书通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