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胸痹

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留聚胸中,使气机不得宣通所致。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胸痹之名出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专篇对其病因、症状、治疗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后世学者多宗之。西医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炎、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包炎等疾病过程中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与胸痹病机相合者,均可参考胸痹论治。

病因病机

胸痹的发生主要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导致胸中气血闭阻窒塞不得宣通,心脏机能失调的主要原因。胸痹的病位主要在心肺,但同脾肾也有一定的关系。其病机有虚实的不同,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湿遏;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胸痹临床表现以虚实夹杂为多见,但因此病多见于中老年正气日渐亏虚之时,故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

辨治

胸痹的辨证以分清虚实、标本为要点。治疗以宣痹通阳为大法,根据标本缓急,权衡用药。发病急者,先治其标;发病缓者,可先顾其本或标本兼治。实证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虚证则以补养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常见证型有:

(1)血瘀气滞。证见胸闷,胸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证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咳嗽痰多,苔浊腻,脉滑。治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3)阴寒内结。证见胸闷,胸痛,患者自觉胁下有逆气上冲感,心悸,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治宜通阳降逆,用瓜蒌薤白桂枝汤。胸痛剧烈,伴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舌淡,苔白,脉沉伏者,为胸阳不足,阴寒内盛。治宜温通阳气、缓急止痛,方如薏苡附子散加减;如兼见口唇发紫,冷汗,肢厥,大便泄泻不止,脉微欲绝者,则属阳气暴脱之危候。亟须温阳固脱,用参附汤加味。

(4)心肾阴虚。证见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数或细涩。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用左归饮加减。

(5)气阴两虚。证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6)阳气虚衰。证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用参附汤合右归饮加活血药物。

胸痹由阴寒、痰浊、气滞所致者,消除病因使胸中阳气宣通,即可痊愈,其预后较好。如每当发作即剧痛难忍,伴见面色苍白,心慌,烦乱,肢厥,汗出,脉微或见结代之象,或疼痛持续不已者,多属正虚邪实之证,则预后欠佳,根治亦颇为不易,须较长时间地坚持服药治疗,始有缓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