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停胶囊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泻停胶囊的基本资料泻停胶囊(现代标准)名称泻停胶囊
拼音Xieting Jiaonang
成份地瓜藤 苦参
功能主治苗医:中医:清热燥湿,止泻。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腹痛泄泻。
规格每粒装0、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2~3次。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时应去医院就诊。4.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3天症状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WS-10122(ZD-0122)-2002
泻停胶囊相关中药材1、地瓜藤别名地石榴,过江龙,土瓜,野地瓜,地蜈蚣,牛马藤,过石龙,地枇杷,过山龙,铺地蜈蚣,牛托鼻,鸠草,冬枇杷,青风月,风藤,拦路虎,地木耳,野地瓜藤,霜坡虎,爬地牛奶,钻地龙,遍地金,地板藤,母猪地瓜,匐地蜈蚣,万年扒,地瓜茎。
来源为桑科植物地瓜的茎、叶。9~10月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区的疏林、山坡或田边、路旁。分布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治风热咳嗽,痢疾,水肿,黄疸,风湿疼痛,痔疮出血,经闭,带下,小儿消化不良,跌打损伤,无名肿毒。①《分类草药性》:“叶,包疮毒”②《天宝本草》:“治红白痢症”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去风湿麻木,治筋骨疼痛,活血生血,消肿去毒,利尿解热,民间用为跌打损伤止痛药”④《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消湿热黄肿,通月闭,止白带;治痔疮出血及牙龈肿痛”⑤《湖南药物志》:“清肺,解毒,利尿消肿。治水肿,腹水”⑥《贵州草药》:“清热散毒,祛风除湿,止咳。治地瓜疮(多生于耳朵周围,形似地瓜果)”⑦《广西中草药》:“健脾利湿,清肺止咳。治小儿消化不良,湿热黄疸,风热咳嗽,风湿骨痛”⑧《云南中草药》:“收敛止痢。治痢疾,腹痛,瘰疬,毒蛇咬伤,骨折”
2、苦参别名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苦骨,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野槐,好汉枝,地槐,山槐子。
来源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⑦《珍珠囊》:“去湿”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3、地瓜别名土瓜,凉瓜,凉薯,葛瓜,葛薯,土萝卜,草瓜茹,沙葛,地萝卜。
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薯的块根。秋季采挖。
生境分布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①《陆川本草》:“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②《四川中药志》:“止口渴,解酒毒”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