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同姓不婚作用 | 为什么说同姓不婚

1. 为什么说同姓不婚

1:《白虎通义》云:“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

2:《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3:《国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老实说从法律讲,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涉及到地方习俗就不好说了,毕竟“同姓不婚”可是古代的大多数民族在相当长时间内的禁忌,估计都是人类对发生在自己种族身上曾经出现过灾祸的严重恐惧而出现的过分的禁忌。楼主你自己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只要是自己生活的环境,比如父母不对此有什么传统禁忌就好办了,毕竟主动权在你住那里,再说了,虽然同姓,又不是同村,这种传统上的禁忌就更加薄弱了。而生理上的潜在危险估计就更没有了,新中国之前,表亲结婚都属于亲上加亲。没有什么忌讳,更何况你们这种往上至少五代没有血缘关系的情侣了。

2. 同姓不婚制度

可以。

虽说从礼制、律制上不太可以,但在实际操作上非同源的同姓可以,只不过案例少而已。

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即至周时,才开始在制度上禁绝同姓婚姻,可能是因为在实际的的同姓婚姻中,因为血脉相近出现了高概率的畸形儿或者先天疾病,也即:

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惧不殖也

到了唐朝之后,则明确的了同姓为婚的处理方法:

唐律:同姓为婚者徙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

宋元延续了唐律,至明清则加大了处罚程度,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至清末则废弃,只禁同宗,不再禁同姓。

那么在周至唐之间的秦汉魏晋,这一期间同姓结婚还是有例可循的。

《汉书·王訢传》訢薨,子谭嗣;谭薨,子咸嗣;王莽妻即咸女

王莽孝睦皇后王氏,即同姓为婚。

具体到中古士族:

魏司空东莱王基当世大儒,岂不达礼乎!为子纳司空太原王沈女,以其姓同而源异故也。

东莱王氏是魏晋之际兴起的士族,王基官至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赠司空;

太原王氏则是后汉以来的世家大族,王沈官至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赠司空;

两个王氏虽然同姓但不同源,所以可以通婚。

不过按照王弥年少时曾经在洛阳能与刘渊交游深交,而并州匈奴刘氏和太原王氏累世相交,那么王弥很可能是王基的后辈从子。攻破洛阳灭晋的王弥是王基的后辈,王沈的儿子则是晋末大搅屎棍王浚,两人又都在宴会上被石勒做掉,还真是奇妙。

3. 同姓不婚现在还有吗

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以前人口稀少,同姓的人大部分都同血缘关糸,如果结婚属于亲近亲结婚,所以古人禁止同性结婚。现在人口这么多,同性结婚的多了去了。同属相不联姻也是迷信的说法(有人说同类相残),但是现在没那么多的迷信了,同属相联姻的也很多。

4. 同姓不婚有哪些姓

同姓不婚,中国传统的婚姻禁忌。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先秦至两汉的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 同姓不婚始于中国西周初期,是周人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

春秋时,人们对同姓婚配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

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

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

宋、元亦依唐律,同姓为婚干杖而离之。

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

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

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5. 有没有同姓不婚的说法

只要相爱,就能结婚,不管同名不同名。两个同名的人结了婚,就是叫起来麻烦点,不过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可以想办法的,比如两个人都叫怡静,那家里人叫起来,可以一个叫怡怡,一个叫静静,不是挺好的吗,叫小怡,小静也可以。总之,总有办法的,外人叫起来,可以连姓一块叫。关键是夫妻感情好,叫什么不重要。

6. 中国现在同姓不婚吗

只要不是近亲同村同姓的人可以结婚。法律并没有规定同姓不允许结婚,只要双方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就可以结婚。同姓结婚在古代不被允许是因为古代人口流动少,相同姓氏的人结婚会有近亲结婚的可能。但在现代,人口流动量大,即使双方是同姓,属于近亲关系的概率也非常小,通常不会有影响,完全可以结婚。

 

7. 为何同姓不婚

禁止同姓为婚是出于宗法原则考虑,其目的在于维护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族利益。

在周代盛行自上而下、完整有序的宗法制度,当时社会的基本组织是宗族,同一祖先的后辈们根据与其祖先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严格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并由此享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因此,由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尊卑等级成为整个社会统治秩序的基础。

为了维护这种秩序,周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表现在婚姻制度上,即作出了同姓不婚的规定,以避免同姓结婚给这种等级秩序带来的混乱。

因为同姓为婚,自然不能亲兄弟姐妹结婚,而只能是嫡、长、亲者与庶、幼、疏者之间通婚,但是,通过这一方式结成婚姻之后,“夫与妇齐”,就可能把同姓内部原来的嫡庶、长幼、亲疏、尊卑秩序打乱。

相反,实行异姓通婚,则可以把两姓间的嫡庶、长幼、亲疏相对应,而又不损及本姓内的嫡庶、长幼、亲疏秩序。并且异姓通婚结成两姓间的姻缘关系后,两姓间还可以借此友好相处,互相支持、互相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