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荀勖(?~289)

字公曾,晋代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律学家。在晋朝任中书监。他制造了12支发音精确的笛管,并于泰始十年(274)首次提出了管口校正数的计算方法。

中国古代曾以管定律,因管长与空气柱长之间有差距,故要对管口加以校正。荀勖依照十二律制造12支笛(相当于今日的洞箫)。它们是同径开口管,每管 6孔,发7音。由于这种笛的管口与孔都有空气柱逸出,管口校正相当复杂。荀勖根据制造笛的实践经验,得到了某律笛的管口校正数相当于该律律长与比它高四律的律长之差。以现代公式大约表示如下

如黄钟笛的管口校正数k等于黄钟律长(A0)减去姑洗(高于黄钟四律)即的律长;所得的校正数k就是黄钟笛上宫音(黄钟宫)孔位与吹口的相距长度短于其空气柱长的差数;由三分损益法计算得到的黄钟笛全长减去该校正数值k,即得到黄钟笛的实际长度。其他11笛的管口校正数与笛的实际长度,依此类推。

荀勖的管口校正数是早期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晋书》和《宋书》的《律历志》中都有记载。

参考书目
    杨荫浏撰:《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