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代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为五斗米道的教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称馆,北朝始称观。早期山居修道者皆居山洞,旁筑馆舍,故曰馆;后始有立馆于都邑者。观者,观望也,既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馆观之义不同。至唐代,改馆为观。唐宋以后宫观大兴,《唐六典·祠部》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其中大道观则称宫。宋徽宗又诏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历宋、元、明诸代,兴建之风尤盛。宫观形式皆仿古制。《道书援神契·宫观》称:“殿堂分东西,阶连以门庑。”规模虽有大小,形式大致一律;前有门,入门为中庭,继为堂(即殿),堂后为寝。或旁有廊庑,后有园池。廊之两侧,分别建屋。全真道宫观采用十方丛林制,凡道士皆可挂单居住。正一道宫观则采用子孙庙制,师徒相承,不接受游方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