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精神分析

又称心理分析。治疗神经症和研究无意识心理的一种方法以及根据这些研究形成的科学学科。创始人是维也纳神经科医生S.弗洛伊德。

19世纪后期,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大发展。但是,用当时躯体病的病理理论不能解释各种神经症的临床现象和发病原理,用当时的躯体疗法不能治好这类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在催眠术的基础上创精神分析法,治愈了当时的顽固病神经症──癔病、强迫症和恐怖症。他在临床实践和自我分析中发现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某些规律,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这一学说已越出医学界限,对心理学、人类学、文学艺术理论等许多学术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理论是:

(1)无意识论。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无意识或译为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人们不能意识到,这是因为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有一个潜在的压抑力量,类似监察官。无意识里的心理内容不能轻易地进入意识,但却严重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而人不自知行为的真正动机。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区域叫做前意识。三者结合构成人的整个精神。这就是精神划区论。

(2)幼儿性欲论。人的性心理欲望不是从青春期性腺成熟时才开始出现,而是生下即存在。幼儿性欲的目的在于刺激性乐区(口唇、肛门、性器)而求得器官的快感,而不是通过生殖器性交方式以求得性满足。在口欲期和肛欲期,性爱对象是自身,到性器欲期,性爱对象主要是异性父母。6岁前后,幼儿性欲到达顶点。随后有一个潜伏期,到青春期才有成年人的成熟性欲,此时性爱对象是其他异性人。各阶段的幼儿性欲得不到满足和解决,便被潜抑到无意识成为症结(情结)。性器欲阶段留下的恋母症结(俄狄浦斯症结)尤其重要,它终生要求在意识上表现,成为神经症的根源。

(3)精神(或人格)结构论。人格结构分为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是天生的,自我和超我是后天形成的。原我代表欲望和冲动,自我代表理性和审慎,超我代表道德和良心。三者协调活动,在人不自觉察中保持心理平衡和对社会环境的正常适应。自我在适应活动中发展了各种精神防御机制如潜抑、置换、投射、合理化、躯体化、否认、升华等等,以减轻或缓冲不能避免的心理困难和冲突。

弗洛伊德用上述基本理论解释了梦,解释了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心理病理并指导分析治疗实践。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主要是人们在意识上不能承认、不能接受违反社会道德和自己理性的欲望和动机。幼儿性欲由于其性爱对象指向父母违反了伦理道德,因而是无意识心理的重要内容。无意识心理活动在潜抑作用的监察下,一般不能到达意识。在入睡后潜抑作用减弱时,经过凝缩、置换、象征化和再修饰等机制的化装,才能躲过监察进入梦境。所以“梦是被潜抑的欲望经过化装的实现”(弗洛伊德)。人能体验到的梦象叫做显梦,内容离奇古怪。显梦却有隐意,人们自己不能知道,需要加以分析才能明白。

弗洛伊德认为被潜抑在无意识的幼儿性欲如果冲破压抑直接在意识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便成为性变态如露阴癖、窥阴癖、挨擦癖、恋物癖等等,所以“变态的性生活就是儿童的性生活”(弗洛伊德)。这是非常态的性满足。这些变态性行为是违反成人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自我要加以干涉,这便形成心理冲突,引起焦虑。为了避免焦虑,自我使用各种精神防御机制把幼儿性欲伪装成不带明显性内容的症状表现出来,形成神经症。所以“神经症是性变态的否定”(弗洛伊德)。这是幼稚的性满足。

幼年形成的无意识症结是神经症的内在原因,病人自己不能知道。使无意识症结意识化,病人知道了症状的真意,症状就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这就是分析治疗的原理。但潜抑作用阻止症结的意识化,病人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治疗的阻抗。要进行长时间的自由联想,病人对医生产生了移情时才能破除阻抗。移情是病人把幼年时对父母的态度置换给医生,是特殊形式的阻抗。通过医生的解释和扩通,最后摆脱移情,病人才能真正认识到症状的真意,这时的心理状态叫做领悟。有了领悟,症状才消失。

梦和神经症实质上都是无意识愿望的实现,显梦内容和神经症症状具有同样的意义。分析显梦的隐意有助于揭示病人无意识心理内容,所以“分析梦是进入无意识的捷径”(弗洛伊德)。除自由联想外,释梦也是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

弗洛伊德曾对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许多学术问题如宗教起源、文艺创作灵感的来源等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人们对之褒贬并存。但对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批评很少,对分析疗法更是无法否定。20世纪医学,尤其是精神病学发展史上几个重大事件中,都有精神分析的印记。精神分析的意义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精神分析是第一个心理治疗方法。这在当时是一个治疗学上的突破,被公认是心理治疗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今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治疗系统。

(2)精神分析为精神病学建立了一个新体系。传统的精神病学只是对病态的精神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类。而精神分析不仅如此,还探究病人意识不到的心理机制并引伸出治疗的策略,弥补了传统精神病学的不足。人们把传统精神病学称为描述性精神病学,把以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原则为指导的精神病学称为动力的精神病学,它是现代精神病学的标志。前者侧重于精神病,后者侧重于神经症。

(3)精神分析促进了心身医学的诞生和发展。精神分析发现了无意识心理冲突可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躯体化),从而在无意识心理与躯体病之间架起了桥梁,促进了心身医学的诞生并使它进入科学医学领域。心身医学的先驱者们都是精神分析学家。从1920年代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分析学说是心身医学的主要指导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而且派生出联络精神病学。

(4)精神分析武装了心理咨询。20世纪初心理咨询在美国兴起,主要是就业指导。40年代以后,心理卫生咨询大发展并迅速扩及全世界。精神分析是指导心理咨询服务的理论之一。许多咨询客人对影响他们的内心困难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要用精神分析的原理帮助他们揭露精神防御机制,才能洞察引起烦恼的真正原因并深入认识自己。

(5)精神分析是新的医学模式的倡导者。进入20世纪后,生物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机械论缺点,被指责为“失去了人性”。人们注意到人类疾病不单是生物学问题,同时还受着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精神分析治疗是对生物医学机械论的第一次挑战。1977年,精神分析和联络精神病学家G.L.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观点很快得到广泛的承认和重视。它的提出和推广应当说是整个医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它将使医学教育,宏观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服务出现新的局面。这个转变的始动者究其根源也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如过分强调性因素在人格核心形成中的作用,而忽视社会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只重视俄狄浦斯症结在神经症发病中的意义,而忽视其他心理创伤的影响以及分析治疗疗程过长等等。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们,相继对此作了不少修正和发展。另外,由于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病理心理的论述,主要是从临床实践和自我分析的内省材料中概括出来的,很难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更不能在动物身上复制其病理模型。这些都是实证主义科学家们所不能接受的,但它能指导临床实践并为临床实践所证实,因此不能否定它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