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京韵大鼓

曲艺曲种。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而来,形成于天津、北京两地,广泛流传于河北省和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河间木板大鼓历史悠久,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篇唱段。1870年前后,传入天津、北京。以在天津久享盛誉的胡十、宋五、霍明亮演唱技艺最佳。胡十的嗓音高亢清脆,善于创制新腔;宋五善于编唱新曲目;霍明亮善于演唱金戈铁马的曲目。刘宝全青年时期先后师事胡十、霍明亮,并曾为宋五伴奏,因能博采众长,技艺比较全面。1900年,他到北京演唱以后,为适应听众的欣赏习惯,放弃了乡土口音,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还有张小轩、白云鹏。张小轩是北京人,早年学唱北京时调小曲,后来改唱木板大鼓,以京音纯正,演唱具有气脉贯通、一气呵成的特点而见长;白云鹏青年时在北京学艺,熟悉北京的民间曲调,以腔调柔美,演唱风格朴素自然见长。他们对木板大鼓改革的同时,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早期的三个重要流派。1930年以后,继起的有白凤鸣、骆玉笙等,早期都宗法刘宝全的唱腔,后来根据各自的嗓音条件,吸收借鉴白云鹏的演唱艺术,综合各派之长加以发挥改革,分别创造了以苍凉悲壮的“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和以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见长的“骆派”,并都编唱了一些独有的曲目,对现代的京韵大鼓艺术有较大影响。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曾由票友张云舫等人编写了一些新曲目,如《大劝国民》、《孙总理伦敦蒙难》等,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的演唱多用平腔,朴实无华,后来因经常演唱张云舫改编的《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教学》一类滑稽曲词,改称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滑稽大鼓的著名演员还有富少舫,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等地演唱老舍编写的抗战鼓词,很有影响。

刘宝全演唱《双玉听琴》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的改革创造而丰富多采。他将木板大鼓以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为主的唱腔结构,改为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适于叙事的平腔,表现激昂情绪的高腔,表现平缓轻松情绪和做为预备腔之用的落腔,做为一个段落或全曲结尾之用的甩腔,和变化较多的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这种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似说而又近于唱,以求与唱腔衔接自然。京韵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京韵大鼓专工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唱腔和表演都有新的改革。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黄继光》、《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刘胡兰》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愚公移山》、《满江红》、《卧薪尝胆》等。(见彩图)

京韵大鼓(北京曲艺曲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