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ang Zhaowen
王朝闻(1909~ ),中国现代雕塑家、文艺理论家。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自幼就对绘画、戏剧、文学感兴趣。1932~1937年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并在浙江、湖南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任教。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杂志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民族美术研究所(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8年以来担任美术理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一个雕塑家,王朝闻的主要作品有浮雕《毛泽东像》、《鲁迅像》,圆雕《民兵》、《刘胡兰》等。作品含蓄中见淳朴,单纯中见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形式感。
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家,1949年后他出版了《新艺术创作论》(1950)、《新艺术论集》(1952)、《面向生活》(1954)、《论艺术的技巧》(1956)、《一以当十》(1959)、《喜闻乐见》(1963)、《王朝闻文艺论集》(3卷,1979)、《创作、欣赏与认识》(1979)、《论凤姐》(1980)、《开心钥匙》(1981)、《不到顶点》(1983)、《再再探索》(1983)、《了然于心》(1984)、《审美谈》(1984)、《似曾相识》(1986)等17部理论著作,并主编了《美学概论》、《中国新文艺大系·艺术理论集(1976~1982)》等,现任《中国美术史》(13卷)总主编。
王朝闻重视艺术性和个性的研究,善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善于从不同学科和艺术门类的广泛比较中找出相互联系和区别,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他赞赏带有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派,而对简单化的机械唯物论与唯心论形而上学充满反感。他把生活、创作、欣赏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不过火,不牵强,不锋芒毕露,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着自己两点论或多点论中的着重点、适度点。尤其在艺术作品的欣赏、分析方面,他的著作细腻、丰富,独树一帜。
王朝闻一贯努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研究,但却没有简单的教条气。对于艺术家的创造,他及时给予评论、荐拔和支持,为繁荣文艺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在50~60年代,对美术创作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王朝闻是一位艺术家型的美学家。数十年来,在发展和提高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总目标下,他始终是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的不懈探索者。他长于将对现象的丰富性和对本质深刻性的把握统一起来,他重视审美经验和审美关系复杂性的研究,力图从生活和艺术实践出发,从审美主客的矛盾关系着眼,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并把反映对象──创造主体──服务对象看做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有机整体,从它们互相制约、 互相依赖、 互相创造的辩证关系中,概括出适应征服的原则、含蓄的原则、单纯的原则、和谐的原则,尤其重视美的创造的能动性,艺术魅力的持续性和审美心理的特殊性的探讨。逐渐形成以实践关系为本体,以在被动中求主动为轴心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