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guxue
考古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为研究对象。甲骨学的内容,包括文字释读、卜法文例以及分期断代研究、文字内容和社会历史考证等。甲骨学的研究对中国古代史、古代科技史以及古文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认识。80多年来共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著录甲骨文材料的专著已达百种。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了非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3个阶段。
(1)非科学发掘时期(1899~1927),指小屯村民私挖甲骨以供出售时期。这期间出土甲骨主要为私人购得,同时也大批流往国外。此期甲骨的主要著录有,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续编》、明义士(1885~1957)《殷虚卜辞》、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簠室殷契徵文》等。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释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罗振玉1908年究明甲骨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后又考定此地即为“殷墟”。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至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一书,共考释解说485字,《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出版时,已考释571字。王国维利用商代甲骨研究商史,著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使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大大提高。
(2)科学发掘时期(1928~1937),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科学发掘殷墟时期。发掘所得甲骨文,著录于《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中。此外还有一批著录传世甲骨的著作。1931年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贞人说,1933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建立断代研究10项标准,并将晚商273年甲骨分为5个不同时期,是此时期甲骨文研究的大事,为后来的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甲骨文商史研究,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创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3)继续发展时期(1949年至今),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甲骨学研究。首先甲骨文出土地点增多,除安阳殷墟外,郑州、洛阳一些地区也不断有甲骨出土,其中以1973年殷墟出土一批为最多。西周甲骨继1954年山西洪洞的发现后,在北京和陕西等地又有发现,其中以陕西周原遗址出土最多,共出土有字甲骨200多片,扩大了甲骨学研究范围。传世、出土甲骨也不断著录出版,其中《甲骨文合集》即为其中集大成者。文字考释方面,唐兰、于省吾、胡厚宣、张政烺等屡有新说。在分期断代研究方面,不断有研究论著发表,对董作宾的分期断代有所补充和修正。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总结了甲骨文发现至1956年的成果。王宇信的《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则介绍了新中国30年来的研究成就。在这一时期里,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也为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重要著作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甲骨学》,张秉权《殷虚文字丙编》,饶宗颐《殷商贞卜人物通考》。不少外国学者也致力于甲骨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本贝塚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综类》、《殷虚卜辞研究》等。
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目前已释读出甲骨文字2000个左右。通过对甲骨文中保存的商代史料的研究,使人们对文献记载颇少的商代历史有了较多的了解。中国学者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揭示出商代社会处于奴隶制时代。
甲骨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是:整理、缀合、墨拓、分类、分期、著录、释读文字、综合研究。文字辨识的方法一般是从字的形、音、义入手,结合文献及其他材料进行研究,近年则又有结合考古学、民族学和世界史知识对文字进行研究的。
甲骨学的发展与田野考古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科学发掘的启示,才得以提出甲骨学的分期问题并建立分期断代的标准。同时,田野考古中的地层学对甲骨的分期断代有重要价值。反过来,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又使遗迹、遗物的性质与年代的判定成为可能。
近年又有人对甲骨文字的契刻进行模拟实验,或根据民族学的材料对商代骨卜程序进行探索。但总的说来,甲骨学研究还存在研究课题不够广泛,基本工具书、资料书不敷需要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宜加强这两个环节的工作。
- 参考书目
-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商务印书馆, 195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