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aixiao
[外文]:pan pipe
吹孔气鸣乐器。流传于中国、欧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乐器。其结构由长、短不同的竹、木或铜管按音阶编排而成。各国排箫的产生历史不尽相同,其性能相近似,形制与构造也各有所异。木制排箫音色圆润柔和,竹制排箫音色明亮。
中国排箫古代称籥、籁、箫、凤箫、比竹等。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籥字,《尚书》、《周礼》、《诗经》等书中,都有箫的记载。据《说文解字》载:“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从竹,肃声。”排箫一般以竹做管,用绳或竹缠缚,或用木框镶之。也有的排箫是用石头做管。历代排箫的形制很多,大排箫23管(一说22管),称言;小排箫16管,称筊;无底者称洞箫。还有10、13、17、18、21、24管等不同规格的排箫。1978年发现于河南淅川下奇1号墓内的石排箫,长15厘米,宽8.3厘米,有13管,管壁一般厚0.1厘米。排箫历代用于宫廷、教坊,有的也用于军乐,在民间广为流传。约于唐代传入日本。日本正仓院内,至今仍保存着两支唐传16管甘竹排箫的残品。近年来,中国已对失传的排箫进行研制,并改革成双排管加键哨式排箫,共50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欧洲排箫亦称潘排箫,为欧洲最古老和流传最广的乐器。潘排箫的形制不一,或按管的长短排列成梯形,或将箫管分两侧排列,成双翼形;或管内以蜡封闭,外形成等长的一字形,用时如同吹口琴。英国木偶戏仍用此伴奏。潘排箫也是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民间的主要乐器,有20余管,称“纳伊”。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W.A.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帕帕格诺所用的乐器,即此种排箫。
拉丁美洲排箫流行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其形制多样,以安第斯高原地区的排箫最著名。古代印加人曾采用木、石、陶土或金属制作,现代多用竹和芦苇做管。有单排,也有双排。其音调一般采用五声音阶,少数地区也用七声音阶。秘鲁称排箫为“安塔拉”。厄瓜多尔称“龙达多尔”,玻利维亚称“西库”。双排的排箫,管长相同,吹奏者可借助于吹第1排管之后的余气,使第2排管发出高 8度音。玻利维亚西库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件乐器只能吹出隔三度的音列;因此,吹奏任何一首乐曲,都必需用一对排箫由两位演奏者同时进行。玻利维亚还有一种低音西库,其管长达1.2~2米,发音雄浑宽厚,很有特色。排箫擅长演奏华丽的音阶式经过句,并能利用手的轻微摇动发出悦耳的颤音。此外,还可以利用吹口角度的不同,在一根管中吹出小三度的音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