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含“辱”的成语大全(59个)

小编为您整理了辱身败名、身死名辱、宠辱若惊等含“辱”的成语59个,其中“辱”开头的5个,“辱”结尾的31个,“辱”在中间的23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辱”开头的成语

1、辱身败名[rǔ shēn bài míng]

【解释】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出处】《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2、辱国丧师[rǔ guó sàng shī]

【解释】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出处】《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1回:“蔡京经体赞元,其子蔡攸,如是复军杀将,辱国丧师。”

3、辱国殃民[rǔ guó yāng mín]

【解释】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出处】《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示例】夷人放肆,无恶不作,皆由官无血性,恬不识羞,以致辱国殃民。 ——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4、辱门败户[rǔ mén bài hù]

【解释】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

【出处】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

【示例】留此无益,不若逐回,庶免辱门败户。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

5、辱国殄民[rǔ guó tiǎn mín]

【解释】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同“辱国殃民”。

【出处】明·刘基《春秋明经·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辱”结尾的成语

1、身死名辱[shēn sǐ míng rǔ]

【解释】人死了还受到羞辱。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十六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末折证以鲁桓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2、宁死不辱[níng sǐ bù rǔ]

【解释】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出处】明·宋濂《元史·列女传二》:“刘氏二女,长曰贞,年十九;次曰孙,年十七。龙兴人,皆未许嫁。陈友谅寇龙兴,其母泣谓二女曰:‘城或破,置汝何所?’二女曰:‘宁死不辱父母也。’城陷,二女登楼,相继自缢。婢郑奴,亦自缢。”

【示例】若是要我归顺,须是关胜亲自来请,我便投降;他若是不来,我宁死不辱!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

3、旧荣新辱[jiù róng xīn rǔ]

【解释】过去的荣耀和现在的耻辱。形容人生无常,变化多端。

【出处】元·王实甫《丽人堂》第三折:“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4、进退荣辱[jìn tuì róng rǔ]

【解释】指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

【出处】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5、盛衰荣辱[shèng shuāi róng rǔ]

【解释】兴盛、衰败、荣耀、耻辱。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出处】《周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周易·系辞上》:“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示例】虽盛衰荣辱,所遇难齐,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明·方孝孺《文会疏》)

6、进荣退辱[jìn róng tuì rǔ]

【解释】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出处】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7、含垢忍辱[hán gòu rěn rǔ]

【解释】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

【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示例】宋徽宗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 ——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

8、幽囚受辱[yōu qiú shòu rǔ]

【解释】幽:幽禁。遭受象被幽禁的囚徒般的耻辱。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示例】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9、知止不辱[zhī zhǐ bù rǔ]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同“知足不辱”。

【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二》:“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示例】[察罕]尝以病请告……顾李孟曰:“知止不辱,今见其人。” ——《元史·察罕传》

10、知白守辱[zhī bái shǒu rǔ]

【解释】守:保持。意思是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当保持暗昧,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消极处世态度。

【出处】《庄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11、城下之辱[chéng xià zhī rǔ]

【解释】指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出处】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12、主忧臣辱[zhǔ yōu chén rǔ]

【解释】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示例】清·侯方域《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固以主忧臣辱,金革之义,不敢控辞;亦缘与将军知契素深,相须如左右手,倘得凭先声。”

13、死生荣辱[sǐ shēng róng rǔ]

【解释】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

【出处】《吕氏春秋·论威》:“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0回:“死生荣辱,天心早已安排,何必此时预作楚囚相对?”

14、包羞忍辱[bāo xiū rěn rǔ]

【解释】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气量。

【出处】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15、一生愧辱[yī shēng kuì rǔ]

【解释】一生:一辈子;愧:惭愧;辱:耻辱。终生都感到惭愧和耻辱。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或!”

16、求荣反辱[qiú róng fǎn rǔ]

【解释】比喻追求荣誉反而受到污辱。

【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五十九回:“这样的人到了堂子里头这样的地方,那就真是求荣反辱、自寻苦吃了。”

【示例】电奏一到,瞿鸿玑力主严办,周荣曜求荣反辱,做了未出国门的几天公使,反落得个倾家荡产的结局。 ——高阳《慈禧全传》九十六

17、升迁荣辱[shēng qiān róng rǔ]

【解释】升:上升;荣辱:显荣与耻辱。指宦途上的升迁与降职、荣显与失意。

【出处】《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升迁荣辱,身外事耳,吾岂为此?所以然者,我心自有病也。”

18、含羞忍辱[hán xiū rěn rǔ]

【解释】含:包容;辱:耻辱。形容忍受羞耻侮辱。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

19、忘情荣辱[wàng qíng róng rǔ]

【解释】忘情:忘掉感情,即不动感情;荣辱:光荣和耻辱。对荣辱得失无动于衷。

【出处】唐·杜甫《写怀》诗:“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

20、升沉荣辱[shēng chén róng rǔ]

【解释】指仕途中提升、贬谪、荣耀、屈辱等种种境遇。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第四折:“下官苏轼,自被谗谮,远贬遐荒,谁想得复天日,我想升沉荣辱,好无定啊。”

21、肆言詈辱[sì yán lì rǔ]

【解释】肆:任意妄为,放肆。詈:骂。辱:侮辱。毫无畏惧地侮辱谩骂。

【出处】《南齐书·丘巨源传》:“且迈远置辞,无乃侵慢,民作符檄,肆言詈辱,放笔出手,即就齑粉。”

【示例】每当入道场,辄引鸡汁数杯,云可以助声气,或得酬谢不满怠,辄肆言詈辱。 ——宋·洪迈《夷坚丙志·奉阇梨》

22、知足不辱[zhī zú bù rǔ]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示例】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23、奇耻大辱[qí chǐ dà rǔ]

【解释】奇:异常。极大的耻辱。

【出处】清·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示例】科学家和文学家都遭到了奇耻大辱,有的因受迫害致死。 ——艾芜《漫谈科学与文学》

24、生死荣辱[shēng sǐ róng rǔ]

【解释】生存与死亡,荣耀和耻辱。

【出处】邓小平《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健康,没有一天停止过自己的工作。”

25、士可杀不可辱[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例】鏊谓谨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26、榆次之辱[yú cì zhī rǔ]

【解释】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示例】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后汉书·孔融传》

27、可杀不可辱[kě shā bù kě rǔ]

【解释】辱:侮辱。可以牺牲生命但不可遭受侮辱。形容做人的尊严。

【出处】《孔子家语·儒行解》:“儒有可亲而不可却,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

【示例】即此我便随汝前往,但我英雄旨趣,可杀不可辱。 ——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被擒》

28、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

【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示例】你听说过韩信的胯下之辱吗?

29、知荣守辱[zhī róng shǒu rǔ]

【解释】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0、蒲鞭示辱[pú biān shì rǔ]

【解释】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出处】《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示例】各怀旧恩,又心服他前知,加意用情,手腕偷力,蒲鞭示辱而已。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

31、栖遑之辱[qī huáng zhī rǔ]

【解释】栖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样子。四处奔忙,不得安居的劳辱。

【出处】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辱”在中间的成语

1、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解释】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2、屈节辱命[qū jié rǔ mìng]

【解释】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出处】《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示例】屈节辱命,就使得生,有何面目复归汉朝?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五回

3、宠辱不惊[chǒng rǔ bù jīng]

【解释】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出处】晋·潘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示例】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4、不辱使命[bù rǔ shǐ mìng]

【解释】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示例】我们此行不辱使命,完成全部计划。

5、忍辱含垢[rěn rǔ hán gòu]

【解释】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汉·班昭《女诫》:“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示例】十年的忍辱含垢,十年的卧薪尝胆,算结晶成为了自卢沟桥事变以来的神圣的雪耻战争。 ——郭沫若《羽书集·把精神武装起来》

6、丧师辱国[sàng shī rǔ guó]

【解释】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为了激励士气,凡是丧师辱国的文武官员,都要严办。”

7、宠辱皆忘[chǒng rǔ jiē wàng]

【解释】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虽不是灯下敲棋,窗前展卷的文人生活,但可宠辱皆忘。”

8、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解释】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示例】胡仇叹道:“‘忍辱负重’。郑兄,真不可及!”

9、忍辱含羞[rěn rǔ hán xiū]

【解释】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示例】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头,蹲在水中哩。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10、忍辱偷生[rěn rǔ tōu shēng]

【解释】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克躬自励,期效万一,补过酬恩,灰躯糜骨,以甘心愿。”

【示例】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1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以劝诫人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示例】二疏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12、宠辱无惊[chǒng rǔ wú jīng]

【解释】宠:宠爱;辱:羞辱。受宠受辱都不感到惊讶、无动于衷。指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

【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回:“叔宝也是个宠辱无惊的豪杰,到此时也容纳不住。”

13、忍辱求全[rěn rǔ qiú quán]

【解释】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

【示例】为了大家庭的和睦相处,她只好忍辱求全。

14、君辱臣死[jūn rǔ chén sǐ]

【解释】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出处】《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示例】“君辱臣死”,吾被李傕所杀,乃分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15、丧权辱国[sàng quán rǔ guó]

【解释】丧:丧失;辱:使受到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示例】惩办丧权辱国的官僚! ——欧阳山《柳暗花明》

16、降志辱身[jiàng zhì rǔ shēn]

【解释】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出处】《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示例】怪不得我问他做甚事,他不肯说,说怕辱没了师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这等事,正是为人所不能为呢!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

17、冒昧陈辞,有辱清听[mào mèi chén cí,yǒu rǔ qīng tīng]

【解释】清听:是对听话者的敬词。书信中常用的谦辞,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请收信人谅解、采纳。

18、主辱臣死[zhǔ rǔ chén sǐ]

【解释】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时,作臣子的就应当效忠而死。指以死报效君王。

【出处】《国语·越语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示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敢怀二心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

19、荣辱升沉[róng rǔ shēng chén]

【解释】指仕途中提升、贬谪、荣耀、屈辱等种种境遇。

【出处】唐·元稹《寄乐天二首》其一:“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

【示例】她的感情和思虑,都被后宫的大事,自己的荣辱升沉吸引了。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

20、屈身辱志[qū shēn rǔ zhì]

【解释】屈:使弯曲,不能伸展;志:志向。形容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损害。

【出处】《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利集:“昔居天上兮珠宫天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誓速归泉下兮此愁可绝!”

21、荣辱得失[róng rǔ dé shī]

【解释】荣耀和耻辱,得到和失去。

【出处】邓小平《悼伯承》:“把自己融合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22、荣辱与共[róng rǔ yǔ gòng]

【解释】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指关系十分密切。

【示例】这是你我荣辱与共的事,得慎重对待。

23、败德辱行[bài dé rǔ xíng]

【解释】败坏道德和操守。

【示例】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唾弃那些败德辱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