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e'ercen
[外文]:Александp Иванoвич Герцен (1812~1870)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民粹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唯物主义思想家、作家。
生平和著作赫尔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渴望自由,憎恨农奴制,崇敬十二月党人。1825年沙皇尼古拉血腥镇压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后,他与战友Η .Π.奥加辽夫(1813~1877)一同起誓,要给死难烈士报仇,决心继承起义者的事业,献身于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主义的斗争。1829年秋进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学习,183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834年因被控与“国事犯”有来往,有“对社会有极大危害性的大胆的自由思想”而被捕。1835年被流放。1840年初回到莫斯科。1841~1842年再度被流放。在流放期间,赫尔岑的革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42~1847年初,他在莫斯科从事创作活动,在当时最进步的杂志《现代人》和《祖国纪事》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哲学论文和文学作品。到40年代中期,他已基本上由一个贵族革命家转变为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后半生是在西欧度过的。1847年,他因感到国内没有言论自由而迁居法国巴黎。他参加了意大利人民1847年底~1848年初举行的罗马大游行和法国人民1848年举行的巴黎示威游行,因而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于是他全家迁往瑞士,并于1850年加入了瑞士国籍,还加入了沙特尔村的农民协会。1852年8月,他来到伦敦。在这里他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专印宣传用的俄文刊物。后来,他与奥加辽夫一起在伦敦出版了期刊《北极星》(1855~1869)和《钟声》(1875~1867)。在1861年以前,他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曾一度发生动摇,脱离民主主义而转向自由主义。但是,民主主义毕竟还是在他身上占了上风。列宁指出:“赫尔岑不能在四十年代的俄国内部看见革命的人民,这并不是他的过错,而是他的不幸。当他在六十年代看见了革命的人民时,他就无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来反对自由主义了。……他举起了革命的旗帜。”(《列宁选集》第 2卷,第421~422页)赫尔岑在《钟声》上发表了许多长篇的专论和杂文小品,极力鼓吹农民的解放,揭露农奴主和沙皇官吏,宣传社会主义思想。1862年,他和奥加辽夫、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一起组织了“土地与自由社”。1863年,他支持了波兰人民反对沙皇制度的武装起义。1869年,他与无政府主义者Μ.Α.巴枯宁决裂,并把自己的视线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第一国际。他这时才在工人阶级身上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希望。1870年,他因患肺炎逝世于巴黎。主要著作有:《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1842~1843)、《自然研究通信》(1844~1845)、《来自对岸》(1850)、《致敌人的信》(1864)、《致老友书》(1869)、《往事与随想》(1861~1867)等。
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和确立赫尔岑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 不过, 他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他在大学时期写的《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1832)等著作中,就已企图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说明自然科学问题,并开始反对唯心主义。在被监禁和流放期间,他却有时流露出早在童年时代就已接受了的宗教唯心主义情绪。对18~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研究以及对西欧17至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使他回到了对自然界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L.费尔巴哈的名著《基督教的本质》使赫尔岑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他在1842年读了这本书后,着手撰写他的名著《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表明他已基本上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在另一本主要哲学著作《自然研究通信》中,他已坚决地站到哲学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他指出,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特的性质;在没有人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存在了;在人出现的时候,它们与人也没有关系;它们永无止境;它们不断地在各处产生、出现和消失。意识是由自然界派生出来的,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赫尔岑反对G.W.F.黑格尔及其信徒们把自然界和历史看成是应用逻辑学的唯心主义观点。他指出,自然界既不是根据某种神的理性的预先决定,也不是根据逻辑的先天规律发展起来的,而是相反,逻辑及其范畴乃是自然界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思维的规律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的规律。在认识论方面,赫尔岑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他肯定认识来源于自然事物对人类感觉器官的作用,如不借助于感觉就不可能认知被认识的东西;感觉是认识上的起点。他强调指出,真实的世界无疑是科学的基础;不依据自然,不依据事实的科学,正是华而不实的人的虚无缥缈的科学。他既不同意R.笛卡尔学派的抽象的唯理论,同时又认为完全否定理性思维作用的经验论是片面的、错误的。在他看来,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他反对不可知论,确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相信人类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接近真理。但是他一方面承认理性是真理的标准,另一方面又肯定说,不仅可以用思维来检验真理,也可以用存在来检验真理。
列宁指出,赫尔岑是“超过黑格尔而跟着费尔巴哈走向了唯物主义”的。但与费尔巴哈不同,他没有抛弃黑格尔的辩证法。他领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懂得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着对世界的辩证的看法。在他看来,自然界和人类思维本身都是处在经常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在人类历史上,革新与保守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新兴力量与衰朽力量的斗争造成了“历史的运动”。他强调指出,对立面的斗争将导致新东西对旧东西的辩证的否定,而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这种否定而实现的。他对那些鼓吹“跟现实妥协”的自由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也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的保守体系,认为是狭小的和思辨的。他已经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所包含着的革命辩证原则和保守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并进一步指出了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阶级根源。他指出,“尽管黑格尔的天才是非常巨大而有力,可是他毕竟也是一个人;在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发表意见的时代里,他怕把话简单明了地说出来,因为他不敢前进到自己的原理的最后结果;对于不惜一切地、彻底地接受全部真理,他还缺少英雄的气概”(《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第69页)。
赫尔岑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唯心主义,探讨和阐发了许多辩证法思想原理,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之一。然而赫尔岑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不彻底的,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不系统的,而且他也未能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彻底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未能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
社会历史观赫尔岑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把意识或科学提到社会生活的首位,把它们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他重复西欧资产阶级启蒙学者“个性解放”的老调,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看作是人的个性不断解放的过程。不过,他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积极的思想。例如,他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并证明了暴力革命的必然性;他驳斥了自由派提出的关于“普遍的爱和调和”的原则,对进步人士发出了要恨敌人的号召。
赫尔岑是“俄国社会主义”即“民粹主义”的创始人。他把农民连带土地的解放,把村社土地占有制和农民的“地权”思想看作“社会主义”。他既看到了农奴制度的反动,又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因而他既反对农奴制度,又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他热切希望俄国能够跳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他看不到农民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认为俄国的农民革命可以直接引导到社会主义社会。他把俄国的农民理想化,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他把俄国特有的农民村社理想化,把它当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桥梁。因此,他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空想的社会主义。列宁指出:“赫尔岑的这一学说……是没有丝毫社会主义气味的”,它只能是“一种表示俄国的资产阶级农民民主派的革命性的富于幻想的词句和善良愿望”(《列宁选集》第 2卷,第418页)。
影响赫尔岑是19世纪中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一位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坚决反对 “纯艺术” 理论和不问政治、无思想性的倾向。他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强调文学应为社会服务,强调艺术同生活的联系。他那些不朽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谁之罪?》、《偷东西的喜鹊》、《克鲁波夫医生》等,都是控诉反动农奴制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称赫尔岑是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前驱者之一。在赫尔岑诞生 100周年时,列宁写了《纪念赫尔岑》,对他作了全面的评价,确定了他在俄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认为赫尔岑是通过向群众发表自由的俄罗斯言论,举起伟大的斗争旗帜来反对沙皇君主制度的第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