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eduan
[外文]:partition
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件,大体可分全隔型和半隔型两类,有板壁、屏门、碧纱橱、太师壁、罩、博古架等多种形式。隔断的应用,形成中国室内装饰和空间形式的独特风格。
全隔型隔断完全遮断室内空间的隔断。
板壁用作分间的隔断。宋代称截间板帐,上下横向用额和地栿,两者之间竖向装板,板缝加压条。高大的隔断中间加一腰串。清代一般不用腰串,板缝不加压条,北方在板外糊纸,南方在板面涂漆。
照壁屏风用在明间后金柱之间,正对正门,有整块的和分四扇的。宋代做成方格框,内外糊纸或装裱书画。清代多用木板壁或四扇木板屏门。有的在板上刻字画,颇具装饰功能。
此外还有用木骨架、中间用编竹(苇)网片填心、内外抹灰泥的隔断。为南方所常用。
半隔型隔断部分通透的隔断。有两类:
(1)上部做透空格眼,如截间格子、碧纱橱等;
(2)局部或大部通透,只作示意性限隔和划分室内空间,如罩、格、博古架等。
截间格子宋至明代殿堂中先用纵横木枋把需隔部分分成上下两层,然后在上层竖分两格,各装透空格心,下层竖分三格,格内填板。还有一种中间装两扇可开闭的格子门,上方和两侧装固定格眼,叫作截间带门格子。格心花纹多用四直四斜毬纹。
碧纱橱明清时截间格子发展成用作室内分间隔断的槅扇,称碧纱橱,一般为六扇、八扇甚至十二扇,通常只开中央两扇,并装帘架。这种隔断全部撤去后全室就成为敞厅。碧纱橱格心多用灯笼框,清代往往在框内装裱书画;裙板、绦环板上多雕花或贴花板。清代宫廷中有用红木紫檀制作并镶嵌玉器、景泰蓝等高级装饰物的。
太师壁用在明间的后侧金柱间,通常装在门屏的位置。它与全部封闭的门屏不同处是:两旁对称开两小门,只中间装板壁,编竹抹泥墙,或下面装板,上面加格子。有的在最上部设神龛。这种局部封闭、局部透空的装修件,常见于南方住宅。
罩只在上部或两侧作示意性限隔,中间敞开的隔断称罩(图1)。可作间与间之间的横向分隔,有时也可作后金柱间沿进深方向的分隔。罩的使用大约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上部用通长的横披,左右侧各是一扇槅扇,下端作须弥座形的称落地罩。槅扇不落地而立在炕边上的称炕罩;只在梁下或横披下横加一道挂落或镂空花板,下不落地的称飞罩;沿柱有两道抱框落地的称几腿罩;分成左、中、右三间,两侧下部加栏杆,上部加挂落或花板,中央敞开的称栏杆罩;下部正中开一圆形、八角形、莲花形等不同形式的门框,其余全部加花格子或镂雕花板的,依其门框的形式分别称圆光罩、八角罩、莲花罩等;在上部和两侧满雕镂空植物图案如松竹梅、缠枝花等,中间敞开的称花罩。
博古架又称多宝格,是明清宫廷和大第宅书房、客厅常用的装修件,中间或两侧开门,架格透空,陈列古玩,两面均可欣赏(图2)。
应用在大型厅堂中,灵活地使用各种全隔型或半隔型的隔断,可以创造出开敞、隐蔽、封闭、通透的多种室内空间,以满足多种不同的要求,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北京紫禁城的乐寿堂、倦勤斋,颐和园的排云殿,苏州留园五峰仙馆等,是明清室内装修中应用隔断的代表性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