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uluxue
[外文]:bibliography
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工作通过查寻、鉴别、著录、编排等活动,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道关于文献的信息,以解决不断增长着的文献流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目录工作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解决这一对矛盾中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随着这一矛盾现象的不断发展变化,目录工作的内容、组织管理和方式方法,也必然产生新的变化。
简史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的目录工作产生很早,而目录学则产生较晚,它是在总结和研究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对目录工作规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循流溯源,早在公元前 1世纪,中国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当时官府藏书的基础上,编成了著名的《别录》和《七略》,全面反映了先秦到西汉的文化和学术概貌,与《史记》并称为西汉文化史上的重要巨著。刘向、刘歆总结继承了前人目录工作经验,创立了一套编目方法。刘向首创的介绍一书作者、图书内容主旨和评论其得失的叙录体提要,为后世揭示文献的内容特征提供了范例。刘歆在《七略》中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有称目录学为录略之学。北宋苏象先的《苏魏公谭训》中最早出现"目录之学"一词。实际上,唐宋时期目录学研究已颇具规模。魏徵等在《隋书·经籍志》的总序、"簿录类"类序和毋煚在《古今书录》序言中总结了唐代以前的目录工作,对目录的起源、体例、书目分类体系、目录的社会职能等,一一作了探讨,起到了"为当代立法程"的作用。南宋史学家郑樵(1104~1162)撰写了《通志·校雠略》。中国自汉以来,有目录之书、有目录之学,而研究目录学的专著,则以此书为嚆矢。他所提出的记百代之有无,广古今而无遗;泛释无义;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以人类书等目录学观点,为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目录学思想在其所著《通志》中的《艺文略》、《图谱略》、《金石略》中得到了体现。清代是中国目录学的总结时期,乾隆以后,目录学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目录学成为学者读书治学入门的"显学"。王鸣盛(1722~1794)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真是乱读。"章学诚(1738~1801)在"六经皆史"、"道不离器"的史学、哲学思想指导下,以"宗刘"、"补郑"、"正俗"为著述宗旨,撰写了目录学理论专著《校雠通义》,他强调目录的作用,不仅在部次甲乙,取便稽检,而其主要作用在条别学术的渊源流别。在明末祁承提出的"通"、"互"编制目录的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并大力提倡"互著"、"别裁"两种方法,形成了中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他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点,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理论体系,沿袭至清末和民国时期。
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和目录学研究系统化,中国目录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目录学,形成多种派别。 有人认为目录学是纲纪群籍, 簿属甲乙之学,如杜定友提出目录学是"簿记之学"。有些人认为目录学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学,如余嘉锡、汪国垣等。有人则提倡目录学应注重版本的考订、鉴别以及版本目录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如张元济、赵万里等。有些学者则主张将校雠学包举目录学,目录、版本、校勘三者是校雠学的组成部分,如张舜徽等。还有的学者主张中西兼容,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创新径来发展中国目录学,如容肇祖、姚名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目录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者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目录学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吸取了外国目录学的优秀成果,不断丰富着目录学的内容,目录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开展了以目录学研究对象为中心的关于目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1983年8月在沈阳召开了全国目录学专题学术讨论会,围绕着书目工作怎样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和国内外目录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对开展目录学研究起着促进作用。此外还出版了一系列目录学论著,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1982,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部目录学专著),昌彼得《版本目录学论丛》(1977),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1981),罗孟祯《中国古代目录学简编》(1983),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1984),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1984),徐召勋《目录学》(1985),彭斐章、乔好勤、陈传夫合编《目录学》(1986),谢灼华《中国文学目录学》(1986),张君炎《中国文学文献学》(1986),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1988),杨沛超、纪晓萍、张治江合编《目录学教程》(1989)等。
西欧目录学发轫于18、19世纪。当时,大多数学者皆从广义上理解目录学,即将文学史、古文献学、古文字学、校勘学等包涵在内,有的则将目录学与图书学等同。如德国目录学家F.A.艾伯特(1791~1834)认为"目录学是关于文字历史文献的总汇,是文字文明和活动程度的可靠标尺"。法国目录学家H.格雷戈瓦(1750~1831)和J.M.丹尼斯(1729~1800)认为目录学是关于综合的图书的科学。同时,在英美等国,描述目录学获得了发展,如W.格雷格认为目录学与出版物的内容不相干,目录学是"将图书作为物质客体研究的学科"。在这一观点影响下,一些目录学家们极其细致地研究古版书(17世纪下半叶前印成的书籍)和珍本书的书目著录方法,把目录学理论的实质全部归结为技艺方面的研究。在俄国,目录学家В.Г.阿纳斯塔谢维奇(1775~1845)在《论目录学》一文中认为:目录学不是简单的图书登记,而是从各个主题揭示所有著作的实质;В.С.索皮科夫(1765~1818)认为目录学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西欧和俄罗斯目录学家的理论观点都是在统一的图书学的轨道上发展的,只是在对目录学职能的认识上存在差异。19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相继建立了各种目录学组织和机构,并出版了有关刊物。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目录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西方目录学更加侧重于目录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目录著录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有了新的进展,1974年《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单行著作)在伦敦出版,此后陆续出版该系列其他国际标准。1978年《英美编目条例》第 2版在英、美、加拿大同时出版,不仅为各国手工编目提供了一种国际标准,而且为建立机读目录和文献数据库提供了国际规范。1968年6月美国完成了机读目录(MARC)的试验计划,1969年3月MARC磁带正式发行。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伦敦、巴黎、东京等近十个地区建立了"区域合作编目局",在合作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书目服务网络,如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RLIN)等。苏联自20世纪60年代起目录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加强了目录学理论研究。70年代初期, 根据苏联目录学家的建议书目(библиография)和目录学(библиографо-ведение) 两个术语在苏联国家标准中正式确定下来,目录学(библиографоведение)正式被采用,从而结束了关于目录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的长期语词之争,并出版了一系列从整体上论述目录学的专著, 如О.П.科尔舒诺夫的《目录学的一般理论问题》(1975)、《苏联目录学:现状、问题、前景》(1977),科尔舒诺夫和Α.И.巴尔苏克合著的《普通目录学基础理论》(1978)、《苏联书目分类问题》(1979),Ю.Μ.劳菲尔《苏联文学书目的理论与方法》(1979), Μ.П.加斯特费尔的《自然科学目录学》(1983)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目录学研究方法的变革首先表现在历史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的比重下降,定量分析方法获得显著发展。随着数学、 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的应用,目录学研究出现了新的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科分支,如书目计量学、书目控制论等。
研究对象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目录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目录学研究对象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图书或者出版物是目录学研究的对象。持这种论点的渊源比较早,在西方较为普遍,如法国的马尔克雷认为目录学是关于印刷文本的知识,目录学有其专门研究对象,它是著录一切范围的印刷文本的独立学科。中国的王重民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著录、揭露、评论和宣传图书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图书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俄国的索皮科夫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科学,图书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2)认为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编制方式方法的学问,目录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如苏联的Α.Д.艾亨戈列茨认为目录学是编制和研究出版物的索引、目录、评述的方式方法的一个知识部门。德国的G.施奈德认为目录学仅仅是研究有关文字出版物著录的学问。
(3)认为目录学既研究图书,也研究目录。如中国的张遵俭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吕绍虞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和评价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并探讨目录索引编制的方式方法的一门科学。
(4)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记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
(5)认为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与有效地报道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论点逐渐为多数目录学研究者所赞同。
研究内容目录学的内容比较丰富,研究领域较为宽广,它包括:
(1)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属于这方面的有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术语概念系统,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支学科,目录学的比较研究,目录学的发展远景与预测的研究等。
(2)关于文献的研究。包括文献的社会作用,文献类型研究,鉴别与选择,认识与熟悉文献,文献揭示的原则与方法,文献的定量分析,读者利用文献的规律,文献的编排与组织,文献的报道等。
(3)目录学方法研究。包括目录类型的划分,目录的社会职能,书目编纂法,索引编制法,文摘编制法,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特点分析,书目情报服务组织与管理,书目情报服务评价,书目情报服务现代化研究等。
(4)书目活动组织与管理研究。包括书目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原则,书目活动的地区协作,系统协作,全国协作和国际间的合作问题,书目活动管理体制问题,目录工作者的管理,书目活动效果评价的研究等。
(5)目录学史的研究。即目录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目录学主要流派与观点的评伦,著名目录学家及其目录学思想的研究等。
分支学科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是与周围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的。 目录学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者和其他学科的专家从事研究。同时,目录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丰富目录学的内容。由于新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被引进目录学,产生了许多目录学分支学科。控制论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目录学中,用以探讨目录工作的科学组织和有效利用而形成了书目控制论。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引进目录学以后,产生了运用定量方法描述各门学科的书面信息特征、形成及其发展趋势,以解决积累与利用之间的矛盾的书目计量学。由于引进比较方法为目录学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出现了应用比较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度的书目情报活动和目录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异同,探讨目录学发展规律的比较目录学。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读者文献需求的多样性与专指性,产生了研究特定学科目录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专科目录学,如社会科学文献目录学、科技文献目录学、历史文献目录学、文学文献目录学等。正是这些学科与普通目录学相辅相成,形成了目录学研究的庞大阵营,充分体现了目录学在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学科目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却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处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具有同源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交叉,在其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校雠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称谓。虽然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由于各有其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而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但它们仍然保持着相互为用,共同发展的关系。目录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也有区别,在内容上有不少交叉,在方法上互相借鉴,相互为用,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