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阿尔巴尼亚

欧洲南部国家。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北、东两面与南斯拉夫接壤,东南邻希腊,西临亚得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隔海与意大利相望。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290.1万(1984)。全国划分为26个区,首都地拉那。

自然条件

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3/4以上,其中30%的领土海拔1000米以上。全国可分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沿海平原 3个地形区。东部山地是年轻褶皱山地,系迪纳拉山脉的南延部分,多呈西北东南走向,由石灰岩为主的多种岩石组成。德林河以北称阿尔巴尼亚-阿尔卑斯山脉,山势高峻,地形崎岖,多2000米以上的山峰,最高峰耶泽尔察山,海拔2693米。德林河以南自北而南延伸着阿尔巴尼亚-中央山地,一般海拔2000~2400米,山势由东向西逐渐下降,山岭间散布着一些河谷盆地。中央山地南部山势较低,山间盆地宽浅。中部丘陵,海拔200~1000米,多河谷盆地。西部沿海平原,宽度不大,地势低平,有低丘散布其间,滨海河口地区多潟湖、沼泽,大多已经疏干,垦为农田。

属地中海型气候,但受地形影响,各地气候有较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1月平均气温7.5~10℃,7月24~27℃,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从沿海向内陆,逐渐过渡为大陆性的地中海型气候。东部山地冬季寒冷,夏季较热,1月平均气温-2~2℃,7月23℃,年较差在20℃以上,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北部山地多达2600毫米,只有南部的盆地在800毫米以下。

河流大多发源于东部山区,向西流入亚得里亚海,只有南部一些小河注入奥特朗托海峡。主要有德林河、马蒂河、什昆比尼河、塞曼河、维约萨河等。这些河流长度不大,上中游坡降较大,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宜航行。多数河流夏秋水量贫乏,秋末和冬春是汛期,经常泛滥,下游形成许多湖泊和沼泽地。湖泊主要有3个,西北部的斯库台湖、东部的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都位于边境,与邻国共有。在西部平原,沿河多湖沼,沿海有潟湖。在山区,则多冰川湖和岩溶湖。

植被类型较为多样。在平原、丘陵区,普遍分布地中海常绿灌木群落,种植油橄榄、柑橘等。山区柞树林和山毛榉林广布。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45%。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草地是天然牧场。

居民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982年为22‰。全国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00.9人,略高于欧洲平均值。西部平原和科尔察盆地人口密度较高,克鲁亚、都拉斯和费里等地区,每平方公里在120人以上,地拉那区则超过200人。内陆山区人口稀少。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5.4%,提高到33.8%(1983)。居民93.1%为阿尔巴尼亚族,少数民族有希腊族、茨冈族等。通用阿尔巴尼亚语。

发展简史

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公元前5世纪建立国家。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公元4世纪末被划入东罗马帝国版图。5世纪后,先后有哥特人和斯拉夫人入侵。 9世纪后曾受保加利亚王国统治。1190年阿尔巴尼亚为封建公国。1415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达450年之久,1443年斯坎德培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坚持了25年反侵略斗争,曾解放了大部分领土。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1913年7月29日英、 法、俄、意、德、奥匈六强在伦敦会议上,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并确认了现有边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军队占领。1925年后处于索古王朝统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侵占。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经济地理

1944年以前经济以农业为主,耕作制度和农具都很落后,畜牧业处于半游牧状态。1938年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8%。 1944年以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和工业、交通、贸易国有化,经过6个五年计划,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工业-农业国。

工业是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1982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以上。主要工业有采矿、电力、纺织、食品、冶金、机械和化学等。采矿业在工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开采铬、铜、镍铁、石油、煤和天然沥青等。铬矿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三位,1986年产量111万吨,绝大部分供出口,主要产地在布尔奇泽、克鲁马等地。铜矿开采主要分布在库尔布内希和杰兼等地,鲁比克和库克斯有炼铜业。镍铁矿开采在普雷尼亚斯等地。石油开采主要在帕托西、斯大林城、巴尔什等地,炼油工业主要在巴尔什、采里库、斯大林城和费里等地。煤矿主要分布在地拉那区和科尔察区。优质天然沥青蕴藏量居欧洲第一位,主要产地在西南部塞莱尼察。电力工业以水电为主,主要有德林河上的费尔泽、沃·德耶和马蒂河的马克思、恩格斯等水电站。费里有大型热电站。现在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可向希腊和南斯拉夫输出电力。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是战后新建的部门。钢铁工业的主要中心是爱尔巴桑。机械工业主要生产各种机器配件、简单的机器装备和设备维修,主要中心是地拉那和都拉斯。化学工业主要生产化肥、酸、碱和塑料等,中心是费里和拉奇。纺织和食品仍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纺织工业以棉纺织业为主,培拉特和地拉那有纺织联合企业。烤烟、卷烟、酒、水果罐头等产品可供出口。

1982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2%,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全国耕地面积为69.7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24%。耕作业是主要的农业部门,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70年代后期粮食基本自给。1986年粮食产量90万吨。西部平原、丘陵河谷和科尔察盆地是主要粮食产区,也是棉花、烟草、甜菜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滨海地区盛产油橄榄和柑橘等亚热带水果。葡萄园和苹果等果园分布普遍。蔬菜种植业发展较快。烟草、果品和蔬菜都是出口商品。畜牧业是传统的重要农业部门。随着天然牧场的改良,饲料地的扩大,畜牧业有较大发展,畜牧业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30%。主要饲养绵羊、山羊、牛、猪等。

图油橄榄

国内交通以公路为主。1980年公路通车里程6200多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200公里。地拉那是全国公路中心,公路由此通往全国各地。铁路长约400公里,主要铁路线有:地拉那到都拉斯和拉奇、都拉斯经爱尔巴桑到普雷尼亚斯、都拉斯到巴尔什。全国最大海港是都拉斯,其次为发罗拉和萨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