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腹泻

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的容积和含水量增加的现象。粪便变稀,可含有异常成分,如未经消化的食物、粘液、脓血及脱落的肠粘膜等。

腹泻有急、慢性之分,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否则为慢性。根据腹泻发病机理的不同,又有渗出性、渗透性、分泌性腹泻以及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和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所致的腹泻之分。

病因及发病机理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需经消化分解成单糖,脂肪经消化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甘油酯,蛋白质经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吸收。若营养物质消化或吸收不良,则可导致腹泻。

水在小肠内不能被充分吸收或小肠液分泌过多时,则有较大量的水进入结肠,若进入结肠内的水量超过结肠吸收水的能力(结肠每天吸水的最大量为2500ml),粪便中的水必然增加,即发生腹泻。结肠吸收功能不良或结肠分泌增加也可发生腹泻。

消化吸收过程中发生障碍,也会发生腹泻。

分类

常见的腹泻有以下几种:

渗出性腹泻

因炎症、溃疡、肿瘤浸润等引起病变处的血管、淋巴、肠道粘膜损害,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蛋白质、血液以及粘液分泌增加而进入肠道发生腹泻。渗出性腹泻有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种。前者以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毒性肠炎和霉菌性肠炎等为常见。后者常见的有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结肠癌、烟酸缺乏症等。

缺血性结肠炎是因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肠道缺血所致,好发部位是结肠脾曲。当供应肠道的血管突然梗塞时,则引起突然腹绞痛、腹泻,并可有不同程度的血便,患者可有发烧。若肠壁坏死穿孔则发生腹膜炎。X射线钡剂灌肠造影可发现受损的结肠狭窄,粘膜不规则呈锯齿状。病变局部的结肠粘膜壁水肿,而出现典型的X射线征象──指压痕征。这种现象可在 4~6周后因侧枝循环的建立而消失。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渗透性腹泻

因为水溶性物质吸收障碍,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影响水的吸收,肠内容积增大而使肠管扩张,肠蠕动加速,产生腹泻。口服不易吸收的物质(如硫酸镁、山梨醇、甘露醇等)可引起此类腹泻。

乳糖酶缺乏症患者不能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及葡萄糖,因乳糖不能被小肠吸收造成肠腔内高渗而发生腹泻。本病患者喝牛奶时,因牛奶中含有乳糖,此患者即发生腹泻。

吸收不良是引起渗透性腹泻的一个常见原因。

分泌性腹泻

主要是因为小肠,特别是空肠分泌大量的电解质,继而增加水的分泌,致使肠内容积增大,肠蠕动加速而发生腹泻。分泌性腹泻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腹泻常见于霍乱,致病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沙门氏菌属感染等。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心力衰竭、门脉压增高、缩窄性心包炎的患者。

有分泌激素或其他物质功能的肿瘤患者也可发生非感染性分泌性腹泻。如胃泌素瘤(又称佐林格-埃利森二氏综合征)、非β胰岛细胞瘤(又称水泻、低血钾、无胃酸综合征,简称WDHA)和类癌综合征等。

结肠、直肠的羢毛腺瘤可分泌大量含有氯化钠的粘液,若肿瘤在左半结肠时,则分泌的水不能吸收而发生腹泻,排出大量粘液、水及电解质。

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性腹泻

肠管蠕动增快,致使应在肠道内吸收的物质不能充分被吸收而引起腹泻。此种腹泻多继发于全身性疾病。肠管蠕动过缓而使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腹泻较少见。引起肠管运动功能紊乱的疾病有神经性腹泻、肠道激惹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病程长的糖尿病人可发生植物神经病变,产生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而引起腹泻。

小肠吸收面积减少引起的腹泻

如小肠大部切除、结肠切除后,均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产生腹泻。

从发病机理上虽可将腹泻分为上述几类,但在发生腹泻时常有几个因素参与,不易作严格的划分。

临床表现

腹泻可引起机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长期慢性腹泻(特别是脂肪泻)可引起营养缺乏的表现。因腹泻发病的机理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见表),这些伴随症状有助于鉴别病因。

图

因腹泻病因的不同,可伴随出现其他的不同症状,如渗透性腹泻可伴有发热、腹痛。肠管运动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多为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除腹泻外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特征性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

病史

年轻的腹泻患者多为炎症性病变;老年患者则多考虑结肠癌、缺血性肠炎等。发病急者见于急性痢疾、霍乱、食物中毒、结肠激惹综合征等,慢性起病则见于肠结核、慢性痢疾、慢性胰腺炎、结肠癌等。若腹泻已经2年以上,则结肠癌的可能性很小。集体发病常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药物中毒、毒蕈中毒。腹泻发生在用广谱抗生素以后,应考虑有真菌性肠炎及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因胃肠吻合口过大,易发生倾倒综合征,食物进胃后即进入空肠。小肠或结肠大部切除后,可因吸收面积减少而发生腹泻。

饭后即发生腹泻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结核。饭后2~24小时发生急性腹泻,而且集体发病,则应考虑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禁食后腹泻止者,见于渗透性腹泻。若无改变时,则见于分泌性或渗透性腹泻。食某些食物后发生腹泻,见于食物过敏。喝牛奶后发生腹泻,见于乳糖酶缺乏症。

早晨因便感而醒者,多见于器质性肠道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但也有些老年人并无器质性疾病,亦出现清晨排便。若晚间因便意而醒者也多为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常见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结肠癌、不完全肠梗阻等。

每日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者,多为急性肠道感染或分泌性腹泻。在10次以上而排便量很少,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直肠癌,在盆腔病变侵及直肠时,也可发生这种现象。若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下者,则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癌等,每日排便量不多。脂肪吸收不良发生脂肪泻时,每日大便量在300~500ml,超过1000ml时,多为分泌性腹泻。超过3000ml时,见于霍乱、WDH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结肠绒毛瘤等。

水样大便见于肠毒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和胃泌素瘤。绿色水样便见于小儿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炎。米汤样大便见于霍乱、副霍乱。血水或洗肉水样大便见于嗜盐杆菌肠炎。腥臭血水样便见于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脓血便见于痢疾、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血吸虫病。粘液便见于肠道激惹综合征、结肠绒毛瘤。白陶土样便有泡沫见于脂肪泻。海水蓝或蛋花汤样便见于伪膜性肠炎。

伴有里急后重者,病变在直肠。结肠腹泻多伴有便前下腹部痛。小肠腹泻则有阵发性脐周痛,肠鸣音亢进。伴发高烧者,如急性痢疾、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伤寒、淋巴瘤、结肠癌。低烧者,如肠结核、克罗恩氏病、霉菌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伴有哮喘者,如类癌综合征、食物过敏。对食物过敏的腹泻,皮肤常有荨麻疹。类癌综合征有皮肤潮红。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有结节红斑。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有庖疹样皮炎。肠结核有结节性红斑。伴有关节炎者,有非特异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惠普尔氏病(肠原性脂肪代谢障碍)。伴有贫血者,见于肠结核、克罗恩氏病、淋巴瘤。伴有腹胀者,见于肿瘤、结核、部分性肠梗阻。非热带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局限性肠炎也可发生腹胀现象。伴有明显消瘦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肠道的恶性肿物、吸收及消化不良等。

体格检查

腹泻病人应作全面的体格检查。因全身疾病可以引起腹泻。

有明显消瘦患者除注意检查腹部外,甲状腺也应仔细检查以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口角炎、舌炎、口腔炎的病人常提示有吸收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常出现于淋巴瘤,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则有胃肠道肿瘤转移的可能性。腹部包块见于腹部脏器肿物,但也可能为粘连性包块,如肠结核、局限性肠炎。肠套叠、肠扭转时也可触到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意味有肠蠕动增快。在不全肠梗阻时,可发生高调肠鸣。肛门检查及肛门指诊在腹泻病人应作为一个常规检查。若有肛瘘、肛门脓肿,则有肠结核、局限性肠炎的可能。肛门狭窄则见于直肠癌。因腹泻引起大量电解质丢失,可发生心律紊乱。大量失水可引起循环衰竭,这些体征也应注意。

实验室检查

腹泻由多种病因引起,因此除了作一些常规检查外,应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作些特殊检查。

(1)粪便检查。为腹泻病人的常规检查。粪便的性状对腹泻病因的诊断意义,已如前述。显微镜下检查除注意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虫卵、原虫外,需经涂片染色作细菌检查。苏丹Ⅲ染色作脂肪滴观察,碘液染色观察淀粉颗粒。粪便中有白细胞表明病原体侵入肠道粘膜,根据粪便中的白细胞分类,也可提示入侵病原体的性质。如中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沙门氏菌属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等。单核细胞增多则见于伤寒。嗜酸性细胞增多则见于过敏性肠炎。粪便培养检查时,若粪便中有坏死组织,应作病理检查。

若大便中发现淀粉颗粒,表明有消化不良,可能有胰腺疾病。有脂肪滴时,则可能有消化不良,也可能为吸收不良。在胰腺功能不良时,中性脂肪不被消化,粪便中中性脂肪增多。小肠粘膜病变而致吸收不良时,虽然中性脂肪已被消化成脂肪酸,但不能被吸收,粪便中脂肪酸增加。根据上述情况可初步鉴别脂肪泻产生的原因。

(2)吸收功能检查。常用的有脂肪吸收试验、粪脂定量测定、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等。这些试验主要用于脂肪吸收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实验室的其他检查。如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血沉、血电解质(如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等。必要时作肝、肾功能以及免疫方面的检查。此外也可作血清胃泌素、尿5-羟吲哚乙酸(5-HIAA)等检查。

其他检查

包括以下各项:

(1)胃肠道 X射线检查。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患者应作胃肠钡餐造影、结肠钡剂灌肠造影检查。胃肠道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有时可发现粘膜微小病变。在胃泌素瘤时可发现多发消化性溃疡、吸收不良、克罗恩氏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均可通过X射线检查发现典型征象而确诊。但怀疑有肠梗阻者不应作口服钡餐造影检查。在结肠炎症病变的急性期,也不宜作钡餐剂灌肠造影。若怀疑胰腺疾病引起的腹泻时,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CT检查,对诊断也很有帮助。

(2)B型超声波检查。 腹部能触到肿块的病人应作为常规检查。

(3)乙状结肠镜检查。在对慢性腹泻并有血便或反复发作的腹泻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对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的病变则不能发现。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补充其不足。小肠病变可以用纤维小肠镜检查,并可发现空肠上端的病变。内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看到病变,而且可取活体进一步确定诊断。

引起腹泻的疾病很多,进行鉴别诊断时,首先应确定是真性腹泻,还是假性腹泻。所谓假性腹泻是指直肠受到刺激后有频繁的便意,但排出的粪便成型或很干,量也不大。当粪便秘结在直肠内、直肠肿瘤引起直肠狭窄、盆腔病变刺激直肠时均可出现假性腹泻。例如在宫外孕破裂出血时,血液在盆腔内刺激直肠可引起频繁的便意。在降结肠病变(如结肠癌)引起降结肠狭窄时,粪便积存于病变的上部,刺激结肠引起便秘,在长时间便秘后发生腹泻,也属于假性腹泻之列,因为腹泻是便秘的结果。其次应将腹泻从发病的机理上进行分类,即渗出性、渗透性、分泌性、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还是肠道吸收面积减少。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进一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