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angzhuan
指古韵阴阳入三类韵部的字在本类之内跟邻近的韵部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这个名词是章炳麟开始立的。他的古韵学说见《国故论衡·成均图》篇和《二十三部音准》篇(见古韵)。现在举他的阳声(收鼻音尾)10部作例。
寒部的“贯”字韵母是〔-uɑn〕。“琨”字或写作“”,造这个字的方言把“贯”字念成〔*ku媅n〕了。从后代人看,这是寒部字旁转入谆。用现代语言学术语说,这是主元音变了。“监”、“严”、“滥” 3个字的韵母主元音和韵尾是〔-ɑm〕,“遑” 字的韵母主元音和韵尾是〔-ɑ嬜〕。《诗·殷武》用这4个字押韵,可能是有人把遑念成〔*ɡuɑm〕了。“遑”这个阳部字就叫“转入谈”了。 当然,也许作这首诗的人4个字全念〔-ɑ嬜〕,应该也允许说是“谈旁转入阳”。不过历来的古韵学家都不声不响地遵守“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原则。“谈”跟“阳”在排列上并不接近,可是元音相同。用现代语音学术语说,这是收尾音变了。
“伀”字韵母是〔-叾m〕。三国吴人刘熙 《释名·释亲属》说:“俗或谓‘舅’曰‘章’,又曰‘伀’。”《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 》说:“ 背尊章。”唐代颜师古(581~645)注说:“今关中俗妇呼舅为‘钟’。钟者章声之转也。”这就是说,汉代方言说“章”,韵母是〔-*ɑ嬜〕的“伀”(公公),到三国时期有人念成收〔*叾m〕。这个念法一直到唐代关中方音里还保存,可能经过一些变动,用章炳麟的话说,就叫“‘阳’旁转入‘东’”。这一次连主元音带收尾音全变了。
旁转大致包括上述3种情况,此外还有附带加、减介音的,变声调的,所谓“脂队二部同居而旁转”等零星的例子。从章炳麟的定义说,这只牵掣到古韵部。不过他自己举的例字,也有连声母也变了的。
应该说明:清代的古韵学家排列他们的韵部,都按现代读音或是掺杂一些他们推测的“古音”相近不相近来排。比方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一·古十七部本音说》里说: “第二部至第五部、 第六部至第八部音转皆入于东冬钟。 第九部东冬钟韵音转入于阳唐。 第十部阳唐韵音转入于庚……。 ”这说明他也是按声音接近,流动较多排列的。
章炳麟的名词术语也有所承受。戴震把阴、阳、入互相流注叫“相配互转”,把邻近的韵部里的字互相流注叫“联贯递转”。后者就是“旁转”的前身。
“旁”本来应该表示音相近从而位置也紧挨着。可是章氏特别突出“鱼”、“阳”两部“轴声”来,说它们跟一切韵部都接近:“……阳部与阳侈声阳弇声皆旁转……鱼部与阴侈声阴弇声皆旁转。”这样,一切部的字都可以流转入“鱼阳”,再从“鱼阳”随意转入一切部──章炳麟叫“ 假道旁转以得对转者” 就是一种例。这给后代想破字的人开了无限方便之门。
- 参考书目
- 章炳麟:《国故论衡·成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