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ing-Qing Dang'an
明清时期中央至地方各种机构在处理日常政务中形成的各类文书、典籍、图册。明代又称“案牍”、“册籍、”或“图册版籍”。清代以后才有档案一词。
明档案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命令中书省收集全国的“户口钱粮之籍”藏之内库;天下城池、山川、地理、形胜,亦皆图以成书,藏之内阁。并在宫内建立存放这些档案的大本堂。后又在南京后湖修造了黄册库,存放全国各地送来的赋役黄册。弘治十五年(1502),明孝宗命令在皇宫内修建了内阁大库。嘉靖十三年(1530),明世宗又在皇城内东南角,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所谓金匮石室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此外,在各地方政府所在地,也修有架阁库、案牍库、案册库、册籍所等各类档案库房。由于自明中叶起政治极端腐败,加之明末清初长期战乱,明代的这些档案,基本上已荡然无存。清初为修《明史》,清政府向全国征集到各种明代档案共两万多件,由兵部送交内阁大库保存。后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人为的破坏而不断有所损坏。清宣统二年(1910),内阁大库档案有数百万件被迁移出宫,后来流散于社会,造成大量明清档案的毁坏和失落。据目前所知,这些清初征集得来的明代档案,除北京、南京、台北及国外一些机构和个人手中有少量者外,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只有三千六百余件(册)。此外,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及山东曲阜孔庙之内,还保存了一些明代皇帝及其政府机构颁发给它们的文书。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的明代档案,就其年代而言,有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朝。而以天启、崇祯朝为最多。其中最早的是洪武三年徽州祁门县住民的户口单,最晚的是崇祯十七年反映明清战争及明末农民战争方面的文件,另外还有四件是南明弘光朝的官文书。
明档案的文种十分繁多。有皇帝的敕谕、诰命、铁券,各衙门或官员个人的题行稿、题本、奏本、揭帖、奏表、呈文、禀文、启本、手本、塘报、咨文、札付、舆图、簿册、契约、税票、户口单、状纸、宝钞以及实录、圣训、明会要、明会典、明国史稿等官修书的残本,也还有少数私人的著述如:明史纲目稿、明通鉴纲目稿、人物传记及奏议之类的手抄本等。其中以兵部的题行稿即发文稿以及科钞题本、奏本为最多,共计有三千一百余件,约占该馆现存明代档案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次是一些武职选簿等各种簿册。
明档案的内容,以崇祯年间兵部关于镇压各地农民起义的题奏文书为较多。约有二百余件,计四十余万字;其次为反映明清战争的题奏文书。此外,还有反映明政权与蒙古及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有关漕运、荒政、租赋等方面的档案。
明代舆图中的《九州山镇川泽图》、《大明混一图》等,更是属于非常珍贵的档案。此外又有明代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及他们的履历等情形的登记簿,共有一百二十余册。它对于研究明代人物传记和边境疆城的治辖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这部分档案全部进行了修复装裱,重新配制了存放装置,妥善保管,并提供各界利用。
早自三十年代以来,有些档案资料陆续整理成编,铅印发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的《明清史料》,1949年前出版了甲至丁编;1959~1975年在台湾出版了戊至癸编。《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上下两册,金毓黻编,1949年东北图书馆出版。《明末农民起义史料》,郑天挺主编,1952年开明书店出版。《明清档案存真选集》,李光涛,李学智编,1959~1975年先后出版了三集,影印档案原件,略附文章说明。1978年创刊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刊印发表过一些明档。1981年创刊的《历史档案》杂志,间或也有一些明档刊布。
清档案清档案与明档案一样,损失亦相当严重。幸存在宫内的清代档案,1925年被故宫博物院接收。故宫设立文献部(后改称掌故部,1929年又改称文献馆),对存放在宫内各处的清代档案进行了集中统一保管和整理工作;对流散在社会上的清代档案,也征集和收购到少量,当时总共集中了大约五百万件清代档案,奠定了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档案的基础。文献馆利用这些档案,整理编印了《文献丛编》、《掌故丛编》、《史料旬刊》、《清代文字狱档》等史料汇编,写了一些介绍和研究文章。
流散在社会上的清代档案,均被占为己有,自行保管和处置。如1921年被北洋政府历史博物馆出卖给纸商的八千麻袋档案(十五万斤),于1922年被罗振玉买去,他从中选出一些档案,编成《史料丛刊初编》十册。后又留下一部分,编印了《大库史料目录》六编、《明季史料拾零》六种、《清史料拾零》二十六种、《史料丛编》二集、《清太祖实录稿》三种,其余部分皆售出,最后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买下。这些档案几经转手买卖,仅余十二万多斤。北洋政府历史博物馆并没有把全部清代大内档案卖给纸商,它自己留下的共计六十二箱又一千五百零二麻袋档案,于1922年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接收,并对这些档案进行了整理,编印了《清九朝京省报销册目录》、《顺治元年内外官署奏疏》、《明清史料》等等。1949年以前,清代档案的保管和整理,始终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混乱状态。
1950年,故宫文献馆改为档案馆,成为专门保管清历史档案的专业机构,1955年故宫档案馆划归国家档案局领导,改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并从各地藏有清档案的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和接收了清档案近四千箱(约四百余万件)。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数量增加了近一倍,档案全宗也由原来的十几个达到了七十几个。但是,目前国内一些机关、团体、学校及个人手中,甚至外国的一些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手中还收藏有不少清代档案。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宫中档、军机处档、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诏书、国书、本纪、满文老档及杂档等,共计三十九万二千多件;从中选编出版了《海防档》、《中法越南交涉档》、《中俄关系史料》、《矿务档》、《宫中档》、《旧满洲档》、《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道咸同光四朝奏议》、《袁世凯奏折专辑》、《年羹尧奏折专辑》等档案史料汇编。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保存清代档案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它收藏有清朝中央机构及地方官衙、个人、王府的档案,共约九百多万件。在时间上起于清入关前1607年,止于宣统三年(1911)。此外,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住在紫禁城及寄居天津时期的档案亦包括在内。这些档案的所属全宗分别为:内阁、军机处、内务府、宗人府、宫中各处、吏部、户部──度支部、礼部、兵部──陆军部、刑部──法部、工部、外务部、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巡警部、邮传部、理藩部、乐部、责任内阁、弼德院、都察院、资政院、翰林院、大理院、会议政务处、督办盐政处、总理练兵处、清理财政处、管理前锋护军等营事务大臣处、侍卫处、禁卫军训练处、尚虞备用处、京城巡防处、京防营务处、京城善后协巡总局、禁烟总局、顺天府、会考府、军谘府、醇亲王府、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国史馆、方略馆、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神机营、健锐营、火器营、钦天监、国子监、大清银行、近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京师高等审判厅检查厅、长芦盐运使司、銮仪卫、八旗都统衙门、步军统领衙门、山东巡抚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宁古塔副都统衙门、珲春副都统衙门、阿拉楚喀副都统衙门,以及溥仪、端方、赵尔巽等。档案的种类和名称不下百余种,包括有皇帝发布的命令文书,如制、诏、诰、敕、谕、旨等;有官员向皇帝的奏报文书,如题本、奏折、贺表、笺文等;有记载皇帝言行和政务活动的档案,如起居注、实录、圣训、本纪、方略等;有记载皇室和皇族事务的档案,如玉牒、星源吉庆、皇册等;有各衙门之间的来往文书,如咨文、移会、札、禀、呈、函等;有外交文书──照会等;此外还有电报、舆图、史书、清册、各种档册、人物传记等。这些档案,绝大部分使用汉文或满汉文合璧书写,有一部分专用满文的,也有少数使用蒙、藏等少数民族文字书写。此外还有英、法、俄、日等外文档案。这些档案史料内容丰富,几乎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艺术、天文、地理、气象、民族、外国侵略、人民革命运动以至宫廷生活、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这些清档案数量之巨、种类之多、内容之广,在全国绝无仅有,是中国目前历史档案中保留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稀有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社会财富。(见彩图)
到目前为止,清代各全宗档案都经过了初步整理,有一部分全宗和类项的档案还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立卷编目,绝大部分档案都做到了有规可循,有目可查。同时还有计划地进行了档案史料编辑出版工作,先后编辑、出版的史料丛书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宋景诗档案史料》、《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洋务运动》、《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煦奏折》、《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天地会史料》、《清代1850年前农民运动史料选编》、《清代华工出国档案史料》、《清代乾隆年间农业租佃关系档案史料》、《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汇编》、《康熙起居注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