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食”开头的成语大全(含解释和出处)

整理了食味方丈、食古不化、食不重味、食宿相兼等“食”开头的成语64个,包括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1、食味方丈[shí wèi fāng zhàng]

【解释】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出处】《晏子春秋·问下二》:“昔吾先君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

2、食古不化[shí gǔ bù huà]

【解释】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示例】如果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就会食古不化。

3、食不重味[shí bù chóng wèi]

【解释】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示例】清·石玉昆《小五义》第98回:“却安于节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后宫妃妾,衣不重彩,食不重味。”

4、食宿相兼[shí sù xiāng jiān]

【解释】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示例】盾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 ——清·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

5、食日万钱[shí rì wàn qián]

【解释】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出处】《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示例】他过着食日万钱的奢侈生活。

6、食案方丈[shí àn fāng zhàng]

【解释】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孝养》:“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

7、食甘寝安[shí gān qǐn ān]

【解释】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同“食甘寝宁”。

【出处】《北史·恩幸传·赵默》:“及訢将获罪,默因构成以诛之,然后食甘寝安,志于职事。”

8、食而不知其味[shí ér bù zhī qí wèi]

【解释】东西吃下去,却不知道它的味道。比喻读书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处】《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示例】这餐晚饭余楠简直食而不知其味。他神情失常,呆呆地、机械地进食,话也不说。 ——杨绛《洗澡》第一部第二章

9、食不餬口[shí bù hú kǒu]

【解释】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10、食指浩繁[shí zhǐ hào fán]

【解释】食指:手的第二指。古时以手指计人口,从此指家庭人口。比喻家庭人口很多。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二》:“而女督课婢仆严,食指数百无冗口。”

【示例】城中食指浩繁,履舄交错,乡下也地难养丁,人满为患……(李存葆《祖槐》八)

11、食不兼味[shí bù jiān wèi]

【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出处】《韩诗外传》卷八:“大侵之礼,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饰,道路不除。”

【示例】[江革]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梁书·江革传》

12、食指大动[shí zhǐ dà dòng]

【解释】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必尝异味。”

【示例】食指大动的预兆不一定准。

13、食方于前[shí fāng yú qián]

【解释】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出处】明·冯梦龙《智囊补·闺智·陈子仲妻》:“楚王聘陈子仲为相,仲谓妻曰:‘今日为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于前矣。’”

14、食租衣税[shí zū yī shuì]

【解释】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下》:“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

【示例】食租衣税,王者之常赋。 ——唐·于卲《送李员外入朝序》

15、食肉之禄[shí ròu zhī lù]

【解释】禄:官吏的薪俸。指在朝廷做官的人。

【出处】《左传·昭公四年》:“食肉之禄,众皆与焉。”

16、食淡衣粗[shí dàn yī cū]

【解释】吃清淡食物,穿粗布衣服。形容生活朴素。

【出处】宋·苏轼《与蒲传正》:“退居之后决不能食淡衣粗,杜门绝客。”

17、食不念饱[shí bù niàn bǎo]

【解释】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出处】《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居不求安,食不念饱。”

18、食不重肉[shí bù zhóng ròu]

【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晏婴]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19、食之无味,弃之可惜[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kě xī]

【解释】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20、食不果腹[shí bù guǒ fù]

【解释】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示例】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21、食不终味[shí bù zhōng wèi]

【解释】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出处】三国·魏·曹植《释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终味,遑遑汲汲,或惟或悴。”

22、食箪浆壶[sì dān jiāng hú]

【解释】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示例】黄金琐甲镇三缴,食箪浆壶骈父母。 ——明·王逢《张武略》诗

23、食不累味[shí bù lèi wèi]

【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指饮食节俭。同“食不二味”。

【出处】《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土阶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而不用。”

24、食毛践土[shí máo jiàn tǔ]

【解释】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示例】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25、食鱼遇鲭[shí yú yù qīng]

【解释】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出处】唐·皮日体《〈文薮〉序》:“古风诗,编之文末,俾视之,粗俊于口也。亦由食鱼遇鲭,持肉偶(月巽)。”

26、食不求饱[shí bù qiú bǎo]

【解释】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出处】《汉书·盖宽饶传》:“宽饶居不求安,食不求饱,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

27、食少事烦[shí shǎo shì fán]

【解释】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出处】《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示例】既而又因感激三顾,许人驱弛,食少事烦,至死方已。 ——清·金圣叹《西厢记序》

28、食马留肝[shí mǎ liú gān]

【解释】后反用其义,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出处】《史记·封禅书》:“文成(少翁)食马肝死耳。”司马贞索隐:“案:《论衡》云:‘气热而毒盛,故食走马肝杀人。’”

【示例】前蜀·韦庄《<又玄集>序》:“但思其食马留肝,徒云染指,岂虑其烹鱼去已,或致伤鳞。”

29、食无求饱[shí wú qiú bǎo]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示例】我们要食无求饱,不能暴饮暴食。

30、食指众多[shí zhǐ zhòng duō]

【解释】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

【出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食指众多,赡畜非易。”

31、食不甘味[shí bù gān wèi]

【解释】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示例】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食不甘味,麻衣茹素,稍谢罪戾。 ——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32、食不兼肉[shí bù jiān ròu]

【解释】吃饭时无两种肉食。形容饮食俭朴。

【出处】《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33、食子徇君[shí zǐ xùn jūn]

【解释】谓吃自己儿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34、食前方丈[shí qián fāng zhàng]

【解释】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出处】《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示例】见着老人家的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的行径,不禁羡慕。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七回

35、食饥息劳[sì jī xī láo]

【解释】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出处】《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

36、食言而肥[shí yán ér féi]

【解释】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示例】你们食言而肥,不承认这个原来答应承认的区域。 ——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议会》

37、食为民天[shí wéi mín tiān]

【解释】指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示例】食为民天,有食斯有民。 ——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自序》

38、食藿悬鹑[shí huò xuán chún]

【解释】指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出处】《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绂,而保安子天祐食藿悬鹑,臣窃愧之。”

39、食不糊口[shí bù hú kǒu]

【解释】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出处】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夏,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40、食不充饥[shí bù chōng jī]

【解释】形容艰难贫困,勉强维持生活。

【出处】南朝·宋·刘或《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示例】我们再不想过那种食不充饥的日子。

41、食肉寝皮[shí ròu qǐn pí]

【解释】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

【示例】却说殷小姐痛恨刘贼,恨不食肉寝皮。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

42、食不充肠[shí bù chōng cháng]

【解释】形容艰难贫困,勉强维持生活。同“食不充饥”。

【出处】唐·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43、食无求饱,居无求安[shí wú qiú bǎo,jū wú qiú ān]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安逸舒适。指对生活要求不高。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44、食之无味,弃之不甘[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bù gān]

【解释】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45、食不遑味[shí bù huáng wèi]

【解释】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46、食不暇饱[shí bù xiá bǎo]

【解释】没空好好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忙碌。

【出处】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

【示例】他每天都食不暇饱,没日没夜。

47、食指繁多[shí zhǐ fán duō]

【解释】食指:手的第二指。古时以手指计人口,从此指家庭人口。比喻家庭人口很多。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二》:“而女督课婢仆严,食指数百无冗口。”

【示例】小时候,我们俩在一个学塾里读过书,我家食指繁多,入不敷出,考了两场,也没能进得了学。 ——吴越《括苍山记恩仇》第二十七回

48、食少事繁[shí shǎo shì fán]

【解释】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同“食少事烦”。

【出处】《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示例】他的‘食少事繁’使我为他忧虑。 ——郭沫若《南京印象》

49、食辨劳薪[shí biàn láo xīn]

【解释】形容见识卓越。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示例】食辨劳薪,人知有荀勖,而不知有师旷。 ——清·沈廷文《广事同纂》

50、食必方丈[shí bì fāng zhàng]

【解释】形容吃的阔气。同“食前方丈”。

【出处】《宋书·刘穆之传》:“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51、食亲财黑[shí qīn cái hēi]

【解释】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52、食骨在喉[shí gǔ zài hóu]

【解释】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出处】汉·许慎《说文解字》:“鲠,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韦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鲠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

5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解释】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54、食荼卧棘[shí tú wò jí]

【解释】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出处】清·王夫之《老庄申韩论》:“吾闻之汉文、景矣,其终远于圣人之治而不能合者,老庄乱之也,然而心犹人之心,天下则已异乎食荼卧棘之天下矣。”

55、食不下咽[shí bù xià yàn]

【解释】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示例】这顿饭虽说也有鸡、鸭、鱼、肉,可是当伙计的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 ——欧阳山《苦斗》七三

56、食不知味[shí bù zhī wèi]

【解释】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出处】唐·白居易《初授给遗献书》:“臣所以授官已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57、食生不化[shí shēng bù huà]

【解释】指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出处】清·阎尔梅《〈破山和尚语录〉序》:“惊人,恐其不根也;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

【示例】凡物之精者变……即如诗家临摹老杜,岂少名手,然食生不化,反受其累。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统论上》

58、食玉炊桂[shí yù chuī guì]

【解释】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示例】巫咸上天皋陶远,食玉炊桂不可居。 ——清·陈梦雷《行路难》诗

59、食而不化[shí ér bù huà]

【解释】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示例】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 ——朱自清《<经典常谈>序》

60、食古如鲠[shí gǔ rú gěng]

【解释】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处】卷盦《〈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崎錡训诂,恒迟回于‘秃伏禾’之文;墨守六书,复牵就于‘马头人’之义。”

61、食不充口[shí bù chōng kǒu]

【解释】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同“食不糊口”。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兄弟,俺如今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兀的不穷杀俺也!” 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自来到黄州,举眼无亲,借得两间破房住着。衣不盖身,食不充口,无一个人来看顾。”

【示例】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

62、食甘寝宁[shí gān qǐn níng]

【解释】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出处】《淮南子·诠言训》:“患解忧除,然后食甘寝宁,居安游乐。”

63、食不求甘[shí bù qiú gān]

【解释】饮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示例】食不求甘的日子不堪回首。

64、食不二味[shí bù èr wèi]

【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出处】《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示例】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