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iniaoyao
[外文]:diuretics
一类促进肾脏排尿功能从而增加尿量的药物。利尿作用可通过影响肾小球的过滤、肾小管的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而实现,主要是影响肾小管的再吸收。利尿药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管在增加水排出的同时增加钠的排出,达到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目的。
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调节机体水、电解质以及氮质代谢产物的内在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正常情况下每日尿量只有肾小球滤液的 1%左右,其余99%被肾小管重吸收。近曲小管重吸收肾小球滤液的2/3,其余1/3分别由亨勒氏髓襻升支、亨勒氏髓襻皮质稀释段以及远曲小管重吸收。利尿药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只要使重吸收略见减少,尿量即可增多,甚至成倍增长。
分类不同的利尿药作用于肾小管的不同部位,肾小管的不同部位排钠强度不同,因此利尿效能也不同。临床上根据其利尿效能将利尿药划分为高效能、中效能和低效能三个等级。
高效能利尿药作用于亨勒氏髓襻升支,故又名髓襻利尿药。使滤过钠的15~25%排出体外,当药物剂量增加时,利尿作用进一步增强,当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0ml/min时仍能发挥利尿作用。最常用的是呋喃苯胺酸(速尿),利尿酸钠使用较少,可能因其副作用稍大。丁苯氧酸为新药,作用更强。
中效能利尿药作用于亨勒氏髓襻皮质稀释段(即远曲小管近侧端),使滤过钠的5~10%排出体外。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ml/min时即不能发挥利尿作用。最常用的是噻嗪类利尿药,如双氢氯噻嗪。
低效能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使滤过钠的5%左右排出体外,同时降低钾的损耗,故又名留钾利尿药。常与噻嗪类药物联合应用,一方面增加噻嗪类疗效,另一方面减少钾的排出。有螺旋内酯(又叫安体舒通)、氨苯蝶啶、氨氯吡咪。
另外尚有渗透性利尿药(见脱水药)。有机汞利尿药(如汞撒利)因毒性大已被淘汰。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利尿作用弱,目前眼科用于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等。
临床应用常用于不同病因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如肾脏病引起的水肿、心力衰竭、肝硬变等。髓襻利尿药作用强,对各种病因引起的重度或顽固性水肿有效,尚可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的循环充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尿期的早期和抢救左心衰竭的急性肺水肿。噻嗪类还是一种降压药,可单独用于治疗早期高血压,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噻嗪类尚用于治疗肾性尿崩症和特发性高钙尿症。
副作用除了留钾利尿药外,多数利尿药在利尿同时排大量钾,可导致低钾血症。另外尚可引起低镁。有时引起低钠、低血压,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个别情况可致高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髓襻利尿药和留钾利尿药均可引起尿酸盐潴留而发生高尿酸血症,临床表现为痛风。用噻嗪类和速尿时也可发生糖尿病样的糖耐量曲线,此时甚至需按糖尿病治疗。患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急速利尿可引起急性尿潴留。应用大剂量髓襻利尿药,在肾衰患者更容易引起耳毒反应,表现为一时性或永久性耳聋。因此在应用利尿药期间应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定期测体重,查血压,检查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等。
常用利尿药的用法常用的利尿药有双氢氯噻嗪和速尿:
(1)双氢氯噻嗪。为口服药,口服后1小时内起利尿作用,4~6小时达到高峰,持续10~12小时。以原型从尿中排出体外。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皮疹及低钾,糖尿病、肝硬变为禁忌症,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速尿。可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静脉用药半小时内即利尿,常用作急性肺水肿的抢救。速尿小剂量无效时可加大剂量,并选用静脉给药往往奏效。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瘙痒、疲倦、眩晕、视力模糊、肌肉痉挛、口渴等,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更明显。糖尿病为禁忌。此外不要与头孢菌素或庆大霉素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