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bang
[外文]:Pound Sterling,£;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本位货币名称和单位。辅币单位原为先令(shilling)和便士(penny),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起取消先令。辅币单位改为新便士(new penny),1英镑等于100新便士。1982年起恢复便士旧称,但进制不变。流通的纸币面额有1、5、10、20、50英镑;硬币面额有1/2、1、2、5、10、20、25、50便士和1、2英镑。
“镑”一词约起源于公元775年。当时英国用1磅白银分铸成240个便士,镑即240便士的通称。为避免同计重的磅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使用的货币名称镑发生混淆,英国在pound(镑)后加上sterling以示区别。1489年亨利七世首次铸成金镑,与银币一起流通。1663年又以新金磅畿尼(又译几尼,guinea)取代。1816年恢复使用亨利七世时期的金镑。1821年英国正式实行金本位制,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废除金本位制,金币停止流通。战争结束后,于1925年5月13日改行金块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国于1931年9月21日放弃金块本位制,英镑成为不兑现纸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一直是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战后,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下降,为美元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将英镑汇价固定在 1英镑兑4.03美元的水平上。战后,由于英国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支急剧恶化,1945年12月美国与英国签订了一个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协定,条件之一是从1947年7月15日起英镑实行自由兑换(1946年12月18日规定的每英镑含金量为3.58134克)。但实行不到一个半月,英国外汇储备损失近10亿美元,不得不于8月27日恢复外汇管制。从此英镑更加不稳定,到1949年9月宣布英镑贬值30.5%,由1英镑兑4.03美元降为2.80美元。50年代,英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英镑危机迭起。1967年工人罢工,对外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同年11月18日宣布英镑再次贬值14.3%,由1英镑兑2.80美元降为2.40美元(1967年11月规定每英镑含金量为 2.13281克)。1971年美元贬值后,英镑勉强维持原含金量,同年11月18日,官方汇率调为1英镑兑2.60571美元。但由于英镑本身的价值也不断下跌,无力支持固定汇率,遂于1972年6月23日起实行浮动汇率制。虽然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于1973年3月实行联合浮动,但英国由于经济状况欠佳,英镑继续单独浮动。在以后的年度,英镑汇率跌多涨少。进入80年代,英镑日益疲软,1981年6月跌破1英镑兑2美元大关,1982年11月跌至1.62美元,1985年初跌至1.05美元。80年代后期,英国经济开始复苏,英镑汇率有所上升。